Entries by James

戶外純鈦水杯

支持私人訂製,把經文刻在杯身上,也可根據喜好配色,只需在火裏烤下即可出現漂亮的彩虹紋路。

蘇州傳教士和教會歷史

摘取自江苏基督教史 蘇州是江南重鎮,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又是清代江蘇巡撫衙門所在地,成為基督教在蘇南地區傳佈的重點對象和核心區域。西方傳教士在上海一落腳,就把觸角伸向了蘇州。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監理公會教士戴醫生等三西人,皆著華裝自滬乘舟至蘇,沿途散發佈道單張,旋返。」 這裡所提到的戴醫生是1848年抵達上海的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戴樂安醫生(Charles Taylor)。 王韜在《膕華館日記》中提道:鹹豐四年八月二十九日(1854年10月20日)他同麥、慕二牧師「抵洞庭山」(位於蘇州西南),九月一日(1854年10月22日)禮拜,麥、慕二牧師「登岸講書」。 這裡的麥、慕二牧師是指較早來上海的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和慕維廉(WilliamMuirhead, 1922-1900) 。 1857年 , 慕 維 廉 和 楊 格 非 ( GriffithJohn,1831-1912)“往蘇州宣揚福音,時值粵寇猖狂,蘇人以間諜疑先 生 , 群 相 仇 視 ” 。 太 平 天 國 期 間 , 又 有 艾 約 瑟 ( JosephEdkins,1823-1905)等十幾位傳教士來過蘇州,但太平軍沒有答應他們廣泛傳教的請求。 太平天國之後,真正在蘇州立足傳教的,先後有美國監理會、北長老會、南長老會、南浸信會、聖公會和使徒信心會等宗派。 1901年《教保》雜誌記載:「蘇垣教會有四,即南、北長老,浸禮,監理是也。自去秋迄今,絡繹來吳者頗不乏人,茲將名姓臚列於後:南長老教會雙塔寺前教堂,杜君步西夫婦;齊門外教堂醫院,包君志登夫婦,惠醫生夫婦,斐、宋、梅三位女士;謝衙前教堂,高夫人;北長老會南園木杏橋教堂書院海君士夫婦;閻門外上津橋教堂醫院,康君夫婦,高、費兩位女醫生,福、梅、莫三位女士。會天賜莊教會醫院學堂,孫君樂文夫婦,文君乃史夫婦,斐君堯仁夫婦,狄君蟬惠夫婦,白君約翰,祁君惠光,卜氏明慧女醫生,明氏女士;宮巷教堂潘君慎章,長春巷教堂書塾,金、魏、戴三位女士。所以,蘇州也是一個西方傳教士雲集之地。在蘇州傳道成績最顯著的是監工會和南、北長老會。 監造會的傳道區域除了上海之外,主要是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平原地區。 1859年,美國監理會傳教士藍柏(James William Lambuth,1830-1893)曾偕華人劉竹松到蘇州傳道,後因美南北戰爭爆發而暫停。 1869年(同治八年)藍柏再到蘇州傳道,他坐船停靠在天賜莊鐘樓(即文星閣,位於今蘇州大學本部)旁,把船和陸上空地作為他佈道工場,但聽者寥寥無幾。後來,他依靠和重用中國人員才算站穩腳步。 1877年,潘慎文(Alvin Pierson Parker,1850-1924)和藍柏的兒子藍華德(Walter Russell Lambuth,1854-1921)接踵而至蘇州,協助藍柏傳教。從1869年到1879年,經過十年的經營,監理會在蘇州十全街石皮弄、護龍街(今人民路)、鳳凰街和濂溪坊已有四個佈道處,但還沒有可以容納多人的教堂。 1881年(光緒七年),潘慎文在天賜莊折桂橋弄口購得一塊土地,建起一座中式風格的教堂,大約有四百個座位,後來在堂的後面續建一段,又加增二百個座位,當時被稱為“首堂”,該堂在1915年拆除,新建一座西式風格的教堂,即今蘇州大學本部西側十梓街的“聖約翰堂”。 […]

園區海關大樓 – 仰望神便能得著醫治

最近一直看到蘇州園區中央公園旁邊的海關大樓,原以為是一個教堂但歷史上沒有這個記載,但每次看到這個海關的標誌—摩西的杖和金鑰匙就想到聖經裡的記載,便想起可能當初造這個Logo的意思就是:通往天國的鑰匙就是仰望耶穌基督,神的救恩。 民數記 21章4-9節: 火蛇與銅蛇 4 他們從何珥山起行,往紅海那條路走,要繞過以東地。百姓因這路難行,心中甚是煩躁, 5 就怨讟神和摩西說:「你們為什麼把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死在曠野呢?這裡沒有糧,沒有水,我們的心厭惡這淡薄的食物!」 6 於是耶和華使火蛇進入百姓中間,蛇就咬他們,以色列人中死了許多。 7 百姓到摩西那裡,說:「我們怨讟耶和華和你,有罪了。求你禱告耶和華,叫這些蛇離開我們。」於是摩西為百姓禱告。 8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製造一條火蛇,掛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這蛇,就必得活。」 9 摩西便製造一條銅蛇,掛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這銅蛇就活了。 醫學標誌 順便提下醫院、救護車等的標誌也是這個意思,耶穌來是要醫治、拯救所有屬祂的百姓。有說是什麼希臘神話,估計也是以摩西為傳說流傳下來的。 摩西在曠野所舉的銅蛇,實際上象徵的是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耶穌因為愛我們,甘願被掛在十字架上,為要代贖我們的一切罪惡,凡是願意來到他面前,仰望他的十字架的人,就可以被拯救。 十字架的標記隨處可見,十字架本來是古羅馬帝國處死囚犯所用的一種最殘酷的刑具,是痛苦、羞辱和死亡的標記,但是,在兩千年前,因著神的兒子耶穌為拯救世人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就將咒詛變成祝福,從羞辱變成榮耀,從刑罰變成拯救,從死亡變成得勝。 十字架是神愛的彰顯:因為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 十字架是神的智慧: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哥林多前書1:18,21) 十字架是耶穌完全降卑的記號: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6–8) 十字架是耶穌無限大愛的記號:他們喊著說:「除掉祂,除掉祂!釘祂在十字架上!」…於是彼拉多將耶穌交給他們釘十字架。他們就把耶穌帶了去。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骷髏地,希伯來話叫各各他。他們就在那裡釘祂在十字架上,還有兩個人和祂一同釘著,一邊一個,耶穌在中間。(約翰福音19:15—18) 十字架是基督福音的核心:使徒保羅說:「猶太人是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 十字架因為有了耶穌,就成為愛的記號,拯救的記號,榮耀的記號,得勝的記號,蒙福的記號。

江苏基督教史 (電子書)

作者: 姚興富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年: 2018-12頁數: 496定價: 189.00元裝幀: 平裝ISBN: 9787520108850 書中記載了蘇州幾個教堂的建立過程歷史,比較詳細,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研究下。 本書以歷史時間為線索展開,檢視不同時期江蘇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ism)的時代背景、教派分佈、神學思想和社會服務的狀況,同時,也論及對江蘇基督教乃至全國基督教發展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對於江蘇基督教歷史的研究,一方面從縱向上掌握江蘇基督教的來龍去脈、盛衰得失,另一方面從橫向了解江蘇基督教與本地社會、文化的複雜關係。 姚興富,哲學博士,蘇州大學哲學系及宗教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面向為比較宗教學及中國基督教思想史。代表著作有:《耶儒對話與融合-《教會新報》(1868~1874)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耶釋合論》(與吳忠偉合著,黃山書社,2009 )等。在《世界宗教研究》、《文化中國》(加拿大)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 目錄 · · · · · ·導 言第一章 基督教的紮根——1912年以前江蘇的基督教第一節 基督教傳入江蘇一 蘇南地區二 蘇中地區三 蘇北地區第二節 太平天國的基督教一 定都南京二 頒布詔書三 宗教禮儀四 與西方傳教士的交往第三節 江蘇的教案一 成因二 概況三 教訓第四節 基督徒的言論一 證道二 辯難三 時論第五節 社會服務一 興醫院二 辦學校小 結第二章 基督教的壯大——1912年至1949年江蘇的基督教第一節 教會的佈置與興旺一 監理會二 浸禮會三 聖公會四 美以美會五 長老會第二節 金陵神學院的組建一 歷史沿革二 師資力量三 神學爭論四 社團活動五 鄉村佈道六 人才培育七 辦《神學志》第三節 華人信徒的崛起一 教牧人員二 基督教學者三 基督教教育家四 醫護人員第四節 本色化神學的探索一 教會的自立與合一二 婚喪等禮俗的改良三 教內的國學研究四 南京景風山基督教叢林五 教會學校立案與黨化教育第五節 日軍佔領時期江蘇的基督教第六節 國共內戰時期江甦的基督教小 結第三章 基督教的革新——新中國成立後至「文革」時期江蘇的基督教第一節 積極支持基督教三自革新運動一 響應簽章活動二 訂立愛國公約三 向毛主席和中國人民志願軍致敬四 參加軍幹校第二節 深入反美帝的控訴運動一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對美籍教授費睿思、師以法等人的揭露二 金陵大學對美籍教授芮陶庵、林查理等人的控訴三 金陵神學院對西教士畢範宇、宋煦伯等人的批判四 南京教會對徐超塵、劉禮茂、尤振中、丁榮施、楊紹唐、馬兆瑞、王克己等人的揭發五 蘇州教會對女傳道員龍襄文的控告六 愛國教徒的心得體會第三節 從教會大聯合到教會聚會停止小 結第四章 基督教的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的基督教第一節 江蘇各市縣教堂的恢復與興建一 舊堂的恢復二 新堂的建造三 城市教會四 農村教會五 和諧堂點第二節 丁光訓等牧會長的神學思想一 丁光訓的愛的神學二 韓文藻的神學思考三 季劍虹的神學表述四 陳澤民的和解神學五 汪維藩的生生神學第三節 江蘇基督教的神學教育一 金陵協和神學院二 江蘇神學院第四節 江蘇基督教的慈善事業一 愛德基金會二 江蘇省基督教愛心公益基金第五節 改革開放與江蘇教會的發展一 統戰部、宗教事務局與三自教會的關係二 教會的財務管理與傳道人待遇問題三 基督教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貢獻小 結結 語主要參考文獻後 記

救世堂,現蘇州慕家花園基督教堂(Suzhou Salvation Church)

救世堂位於江蘇省蘇州市養育巷349號(慕家花園口),是美南監理會在蘇州創建的三個主要教堂之一,另外2座是宮巷的樂群社會堂和天賜莊(十梓街東端)的聖約翰堂。 1889年,美國監理會女佈道會金振聲牧師(女)在申衙前(今景德路中段)建“三堂”,後移長春巷,並於1924年5月由美籍韓明德牧師(女)移建於養育巷,並更名為救世堂。 1959年,因教會實行聯合禮拜而關閉。教堂主體建築內部結構被新華書店改建當倉庫,後來又出租給婚紗店,後部附屬建築被兒童醫院當作員工家屬大樓。2004年12月23日,被列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築。2010年,蘇州市基督教兩會依法將救世堂收回,同年修復後命名為慕家花園堂,至12月12日復堂。 救世堂後面的第十六中學,是於1889年由金振聲牧師(女)創辦的教會學校,原名“長春學堂”,後更名為“英華女中”,1960年更名為“蘇州市第二初級中學”,1971年改名為“蘇州市第十六中學”。根據1959年前在救世堂禮拜的信徒回憶,救世堂門前原本有一大院,院內有附房,院子中央有一顆很大的塔松,教堂入口處有放置五排座位的二層閣樓,南北兩側有樓梯可上下,堂內為拱形圓頂結構,牧師在台上講道時,餘音繞梁,不絕於耳,當時由湯模牧師和周瞬華傳道(女)牧會。 教堂群佔地2538.67平方米,建築面積2257.49平方米。現存救世堂其實是三幢民國時期翻建的建築群。東側沿養育巷路的是禮拜堂,西側兩座兩層樓高的歇山式屋頂建築是早期的牧師樓,現已改為民居,整個教堂建築群呈倒“L”型佈置,並在牧師樓南側圍成一個小院子。禮拜堂的北側、南側現已為民居樓,西側與牧師樓之間的空隙,也被加蓋出來一間房。經過時間的推移,整個建築群只有東側沿著市政道路有出口,其他三面則被其他所建築包圍。 救世堂的平面呈矩形佈置,平面佈局構成簡單,四面牆體採用紅磚混砌,內部設置了鋼筋混凝土柱用於支撐二層樓板。教堂東側為主入口,並設置了三個大門,中間的大、兩側的小,入口處設有屏風,再往後便是大廳,內設數排座椅,南、北兩側分別設有兩個疏散門主要功能用於禮拜、聚會等大型活動。大廳西側盡頭是聖壇和講台,講台南側開設小門,通往室外,北側有一個設備用房。首層入口處北側有直通二樓的樓梯,二樓由走廊分開成南北兩側的辦公用房,西側端頭有樓梯能直通室外。 教堂坐東朝西,東側入口為混合結構建築,紅磚一順一丁式扁砌外牆,歇山式屋頂四坡落水,紅平瓦覆蓋。東牆頂部樹立十字架。教堂的室內也十分簡潔,牆面和天花板都採用純白色塗料進行簡單的粉刷,一層進門就是一個禮拜堂,二層房間主要是辦公和一些小的輔助房間。 救世堂的歷史可追溯至1889年,最初設在申衙前,1924年遷移到養育巷。牆角基石上書寫「前有禮堂,已逾廿稔,不敷應用,更謀推廣,購地鳩工,斯堂乃成」及「監理公會、救世堂、民國十三年五月」字樣。 朝南一面碑上寫著:前有禮堂,已逾廿稔。不敷應用,更謀推廣。購地鳩工,斯堂乃成。 更多細節照片請點擊第二頁。

耶穌教堂,現蘇州聖約翰堂 (St. John’s Church of Soochow)

蘇州聖約翰堂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十梓街18號(東端),蘇州大學本部(原東吳大學校園)西校門外,為​​美南監理會在蘇州創建的第一座教堂(另外2座是宮巷的樂群社會堂和養育巷的救世堂)。 簡介 聖約翰堂是國內絕無僅有的一座通體由禦窯金磚打造而成的宗教建築,自1915年建成至今已逾百年。該堂是基督教傳入蘇州後建造的第一所教堂,始建於1881年(清光緒七年),由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潘慎文(Alvin Pierson Parker)在天賜莊(意為上帝所賜的地方)建造,首堂(East Soochow Methodist Church)名為“耶穌堂”,有400個座位。由美國肯塔基州的Buffington先生捐款修建,為感謝他的夫人,所以將首堂命名為Nicolas Chapel(尼古拉斯耶穌堂)。來堂的信徒也基本上都是博習書院(東吳大學前身)的學生。 「首堂」1881年的紀念石碑,至今保留在聖約翰堂。 Missionary Voice《傳教士之音》收錄了一則特別溫暖的修建故事。建造聖約翰堂的工人是一位基督徒,是在修建東吳大學孫堂(即孫樂文堂Anderson Hall)時受洗入教的。而建造聖約翰堂時,他不收一分錢,而且還用自己的積蓄來支持建設。他微笑著說過多次,“天父無時無刻不在幫助我,因為在我工作的2個月中,除了周日和晚上下雨,每天都是晴空萬裡呀!” 20世紀初,蘇州的基督徒人數增加,到1915年,中華監理公會(M.E.C.S. China Mission)收到密蘇裡州聖路易斯聖約翰堂的專案捐款13,000美金,用於興建新禮拜堂。在文乃史(W. Nance)給母會的信件中,他提到有六家建築工作室的方案入選,但是就算是選擇了價格最低的方案,捐款也只能剛剛好。 ‍‍‍‍‍‍根據文乃史的記錄,Algar & Co(Algar & Beesley)愛爾德和畢士來建築行是聖約翰堂的設計者。這所在上海註冊的英國建築洋行,當時在中國也是非常有名。他們設計過安妮女王風格的圓明園公寓,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大樓,以及李鴻章在上海的私邸-即張愛玲故居。監理會拆除了首堂,新建了一座建築面積1855平方米,有800座位的西式教堂。教堂易名「聖約翰堂」,以紀念捐款協助建堂的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的聖約翰堂。聖約翰堂的設計者是美國人約翰.M.慕爾博士,與天賜莊聖約翰堂建築風格一致、面積大小一樣的目前還有兩座,一座在美國聖路易斯,一座在日本神戶。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博士的祖父李仲覃牧師(1870-1941)為該堂的首任華人主任牧師(教區長),毛吟槎、江長川、朱味腴、楊鏡秋等牧師亦相繼在該堂事奉。 李仲覃,1870年生於蘇州,原名李應積,字仲覃,自小受洗,夫人蔣氏出自常熟望族。16歲在美國監理會潘慎文牧師處接受堅振禮加入監理會。他二十歲從博習書院畢業後接受了專業的神學培訓,並潛心研究英文、希伯來文和希臘文,專注於傳道工作。三十三歲被任命為監理會蘇州東牧區主任傳道。四十歲委任為監理會蘇州教區長,是華人被委任此職的第一人。 1915年,蘇州監理會首堂(又稱耶穌教堂,建於1881年)拆除,新建聖約翰堂,李仲覃是聖約翰堂首位華人主任牧師。李仲覃牧師於1941年逝世,享年72歲。聖約翰堂內有《李仲覃牧師紀念碑》,碑文簡述其生平:「三十求真,四十闡述真,五十悟真,七十又二而歸真,真人真人,典型常存」。 李仲覃的父親李子義牧師,生於1844年,清江蘇南匯縣人,是監理公會在蘇傳教中第一名歸信者,1869年受洗成為蘇州美監理會第一代信徒,也是美國監理會在蘇州培養的第一位華人傳道。李仲覃是他的次子,早年跟隨藍柏(James Lambuth)傳教士來到蘇州,在蘇州傳道數十年,並在周邊宣教,1904年逝世。 ‍‍‍‍‍‍‍‍‍‍‍‍‍‍‍‍後人評價李子義牧師:「李牧子義,江蘇南匯人,秉性坦白,胸無城府,升台講道,誠懇動人。峰做學生時,聽他講經說,餘所講的,要你們實行,你們若不實行,餘下次再要講這個題目,好像約翰年老時,常勸人說,你們要彼此相愛一樣。 李仲覃牧師1889年畢業於博習書院(Buffington Institute),畢業之後,得到宮巷書院孫樂文(D.L.Anderson)校長的敬禮兼留教士。他與長兄李伯蓮(L.G.Lea)一起,教授國學,數學,科學和神學。在1907年的傳教士百年大會中被選為總幹事,當時600餘名全國各地基督教各宗派領袖齊聚上海,教會仍由外國傳教士把持,參加傳教士百年大會的中國人仍寥寥無幾。之後於1910年李仲覃擔任聖約翰堂的首任華人主任牧師,是蘇州連環司職務(即後來的教區長),作為聖約翰堂的第一位華人主任牧師,他嘔心瀝血打造教會的根基;1923年在陸軍監獄佈道,42名犯人受洗。除傳教業務之外,身為蘇州教區長,李仲覃也參與蘇州教會醫院的管理。由於蘇州博習醫院的成功,1918年,江蘇武進縣(現常州市)士紳請求與蘇州監理會合建武進醫院。博習醫院派美籍醫生芮真儒前往,代表蘇州監理會擔任該院董事。這是常州市的第一所西立醫院,李仲覃是常州市現代醫學的創始人之一。 1920年,李仲覃由來訪的美國監理會會督推薦,以“最有能力的佈道者和年議會最有影響力的成員”,被美國弗吉尼亞州監理會創辦的倫道夫-梅肯學院(Randolph- Macon College)授予神學博士學位。他是第一位被授予此榮譽的華人牧師。 歷史發展 自從鴉片戰爭爆發和中外條約簽訂後,基督教漸漸從上海傳入蘇州。西教士大都從華俗,用漢名,學中文,先在荒僻處租屋,漸向鬧市發展,同時也往鄉村傳教。其宣教工作注重興辦科教文衛,力促民生慈善和社會公義,如興辦學校、醫院、孤兒院,反吸食鴉片,反婦女纏足,救濟扶助貧弱等,從而廣泛傳播現代文明,推動社會進步,促進蘇州近現代化進程。 1881年(清光緒七年),美國監理會宣教士藍柏、潘慎文博士在蘇州天賜莊折桂橋畔購得地建堂,起名“首堂”,可容400人同時聚會,此為聖約翰堂前身。首堂於1882年1月8日獻堂;此前1877年,藍柏之子藍華德在天賜莊租三間民房,開設中西醫院,即博習醫院,蘇大附一院之前身。 1882年藍柏的女婿柏樂文醫生到天賜莊同藍華德醫生辦理博習醫院醫務,兼佐聖約翰堂佈道工作。 1889年,美國監理會女傳教士金振聲在申衙前(今景德路中段)建「二堂」(救世堂前身),1891年美藉傳教士韓明德在宮巷與蓮目巷口搭棚佈道,是為「三堂」(樂群社會堂即宮巷堂前身), 1915年(民國四年),因信徒倍增,監理會拆除首堂,新建一座氣勢恢宏的大教堂,建築面積1855平方米,可容納800多人同時禮拜,當時是蘇州十大建築之一。同一圖紙、同一結構的聖約翰堂全世界有三處,一所在美國聖路易斯,一所在日本神戶,還有一所即蘇州聖約翰堂,由美國人約翰·慕爾(Dr.John.M.Moore)博士精心設計,在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市的聖約翰堂幫助下建成。為了紀念衛理公會的創始人約翰衛斯理,堂命名為聖約翰堂。 20世紀初,教會本土化和自立運動興起。李仲覃牧師(1870年—1936年),1910年任蘇州教區教區長,是中國第一個華人教區長,兼任首堂主任牧師。 1915年聖約翰堂建成後,李仲覃為聖約翰堂首任主任牧師,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李政道博士即為李牧師之孫,兒時曾在此生活過一段時間。 1920年李仲覃牧師調任上海景林堂(今景靈堂)主任牧師,並擔任美南監理會百年大會總幹事。現聖約翰堂內有《李仲覃牧師紀念碑》,記述其生平大略。 1924年發行《福音光》雜誌,先後以毛吟槎、程小青為編輯主任。 1925年,聖約翰堂辦“益德社”,於濂溪坊內設夜校,有絲竹、京劇、衛生等組,該社1934年遷至五卅路口,不久撤併。抗戰勝利後,1946年,楊鏡秋來聖約翰堂任主任牧師兼任蘇州教區長,至1950年代初期。毛吟榿、江長川、朱味膄等老牧師亦相繼在該堂侍奉。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外籍傳教士撤離,並斷絕經濟聯繫,聖約翰堂由中國教牧人員管理,走上三自革新道路。 1951年起,蘇州教會事業陸續改為公辦,除堂內宗教活動外,教會不再辦其他事業。 1955年,蘇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1958年,蘇州宗教界參加社會主義教育學習班,隨後掀起一場「獻廟、獻堂、獻產」的運動,聖約翰堂等多處教會房屋都屬「包經租」範圍,於是1959年起,由房產局代租給蘇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院方曾在堂內辦護士培訓班、護士學校,後作為醫院禮堂,以後又改為民居。 改革開放後,各地教會陸續恢復活動。 1994年7月16日,經蘇州市政府批示同意,聖約翰堂房產歸還教會。因年久失修,堂內木結構已腐爛,地板被蛀空,樓梯斷裂,大堂屋頂也全部坍塌,遂進行了重修復原工程。 在修復工程籌備期間,得到政府撥款,信徒奉獻並得李仲覃牧師的外孫楊麟先生慷慨相助。 1996年10月,聖約翰堂開始修復教堂工程,歷時十五月,於1998年5月竣工。教堂恢復原容,莊嚴肅穆,聖約翰堂歷經百年滄桑,煥發新生。 1999年,聖約翰堂成為蘇州市基督教兩會辦公所在地,同時擔任江蘇省基督教蘇南義工培訓中心。 1998至2000年間,江蘇省基督教蘇南義工培訓中心在聖約翰堂共開辦了四期義工培訓班,累計171名學員參加。分別來自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揚州、泰州、南通等蘇南、蘇中的八大市教會。其中有不少學員現已成為各地教會的骨幹力量,有的還成為各地基督教團體和堂點的負責人。 2003年聖約翰堂獲準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同年,宮巷堂因教堂房屋大修,宮巷堂的所有宗教活動搬至聖約翰堂。 2005年10月,宮巷堂大修完成,宮巷回堂遷。2005年11月6日,聖約翰堂正式複堂。2007年成立第一屆堂務管理委員會,信徒數量逐年增加,聖約翰堂於2009年實施小組化牧養,依信徒年齡劃分常青、中年及青年三大牧區,依功能設有聖禮崇拜部、牧養關懷部、迎新培訓部、文字活動部、行政後勤部等部門,並有各類團契各式小組40多個,活躍近200位參與各種義工服事的弟兄姊妹。2020年6月,聖約翰堂再次大修,歷時六個月,於當年平安夜回遷,弟兄姊妹在大廳慶祝主耶穌的降生。 […]

監理會在蘇州傳教士列表

英文姓名 中文姓名 出生 逝世 到达中国 驻扎地点 Alvin Pierson Parker 潘慎文 1850年8月 1924年 1875年 苏州 Walter Russell Lambuth 蓝华德 1854年11月10日 1921年9月26日 1877年 苏州 W. H. Park 柏乐文 1858年10月27日 1927年12月14日 1882年12月2日 苏州 D.L.Anderson 孙乐文 1850年2月 1911年 1882年12月2日 苏州 Virginia M.Atkinson 金振声 1861年11月8日 1941年12月12日 1884年10月18日 苏州 J. W. Cline 葛赉恩 苏州

博習醫院,現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地址:蘇州市,姑蘇區,十梓街188號博習醫院(Soochow Hospital)是美國南方監理會在中國蘇州創辦的一所西醫醫院。 歷史 美國南方監理會自1848年開始派遣傳教士到中國傳教士,傳教區則集中在上海、蘇州、常州、湖州一帶。 1882年5月20日,美國監理會派遣2位剛從美國醫學院畢業的醫療傳教士-柏樂文(William Hector Park,1858年-1927年)和藍華德(Walter Russell Lambuth)從紐約出發,取道英國,12月2日在上海登陸,12月17日抵達蘇州。 [1] 藍華德與柏樂文到蘇州後,也就是在蘇州城東部的天賜莊買了7畝墓地,在原有診所的基礎上創辦了博習醫院。 1883年4月8日,醫院動土起建,11月8日,博習醫院正式開幕。建成中式平屋8幢,分別作為門診室,內、外科病房,手術室、戒菸室、宿舍、洗衣房及廚房。當時設病床30張。據監理會刊物稱這是中國內地(不包括通商口岸)最早的一所正式西醫醫院[2]。儘管當時中國社會對於西醫尚難以接受,由於柏樂文善於交往,為人謙和,不久就獲得當地人士的信任,在開辦的第一年的門診量即達到7,600人次,他自己也獲得“柏好人”的美譽。 1884年,柏樂文回美國繼續深造。 1885年,藍華德被監工會派往日本傳教。 1886年,柏樂文完成學業重返蘇州,擔任博習醫院院長職務,直到1927年退休回美。 柏樂文在蘇州博習醫院,將許多西方最新發明的技術,例如消毒法、麻醉術、x光機等介紹到中國,蘇州博習醫院是中國最早使用X光機的醫院[1][3 ]。 1888年,柏樂文又創辦了一個醫學班培養學生,當1901年3月,監理會在蘇州天賜莊創建東吳大學後,該醫學班在1904年歸併東吳大學,籌建醫學院。 1920年,柏樂文利用監事會、洛克斐勒基金會及地方捐款的20萬銀元,拆除博習醫院原有中式平房,興建1幢3層半住院大樓及1幢2層門診大樓,擁有100張床位。建築工程於1922年春落成,是當時中國相當先進的一所西醫醫院,被美國外科專家評價為「如此醫院全中國僅三、四處而已。」。 1927年春,柏樂文退休返回美國,同年12月14日逝世。他的骨灰被運回蘇州,安葬於葑門外安樂園。 1939年,監理會與美以美會合併,改稱為基督教衛理公會,1941年,監理會中國傳道區也改為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的華東年議會,博習醫院的隸屬關係也隨之改變。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美籍人員均被關進集中營,醫院停辦。 1951年,蘇州博習醫院被蘇南人民行署衛生處接管,1954年6月更名為蘇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1957年,成為蘇州醫學院附設醫院。 1970年代,醫院西遷,舊址改辦蘇州衛生學校。 1988年,又分出蘇州醫學院附設第二醫院。 2000年,隨著蘇州醫學院與蘇州大學合併,又改名為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現分為兩個院區,舊院區位於十梓街188號;新院區位於蘇州市平海路899號,2015年8月28日啟用。 博習醫院第一個年度報告(1883)概覽 醫院年報,顧名思義,一年之醫院綜合報告,類似今日之年鑑,它不僅忠實記錄著醫院發展的前行軌跡,而且蘊含著眾多醫學特質的文化元素。往往年報一冊在手,各項工作盡收眼底,各項數據、明細收支,則一目了然。 在建院130週年之際,為了收集和整理醫院發展史,2013年10月21日,我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協和神學院伯克圖書館文獻特藏室裡,翻拍了一本講述光緒九年( 1883)創立博習醫院(今蘇州大學附設第一醫院-下同)詳細經過的年報-《Annual Report of the Soochow Hospital, The First (1883)》(《博習醫院第一個年度報告〈1883〉)。由於年代久遠、動盪變遷,年報流失;在國內無存的情況下,這份博習醫院創建之初的第一本英文版年報,又因無中文版,其史料價值彌足珍貴(圖1、 2、3)。 英文版《博習醫院第一個年度報告〈1883〉》,由美國長老教會差會1884年上海出版,除封面、封底、醫院平面圖插頁外,正文共計34頁。 醫院年報記錄時段為1883年1月至12月。即藍華德博士和柏樂文博士於1882年11月2日返華抵滬稍事停留後,當月20日他們到達蘇州。在籌建醫院的同時先開診所,並於1883年1月9日開始營業。醫院告竣後,則於同年11月8日正式向民眾開放。 醫院年報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從監理會醫療工作之發軔、博習醫院創建背景、開辦緣起、募捐籌款,基本建設、奠基開業、醫療工作、傳遞福音等方面均有詳盡概述。天氣環境與公共衛生相關聯,也引起他們的關注,醫院年報在封三還刊登了由傳教士潘慎文觀測記錄的蘇州氣象摘要(1883年6月-12月)。 紙墨無言無語,文字閱讀有聲。透過概覽醫院年報,使我們穿越時光隧道,觸摸認知博習醫院開啟前後情景。 美國南方監理公會在華奠基,是以上海為根據點,蘇州為大本營,松江、湖州(吳興)、常州(武進)等地為發展區。其醫藥事業於1848年4月開始,由美籍宣教士戴樂(Charles Taylor,M.D.)醫生夫婦及美籍宣教士秦右牧師(B.Jenkins,M.D.)夫婦發端於上海,持續五年之久;1854年雷大衛(D.C.Kelley, M.D.)醫生兼牧師接續戴醫生的工作,繼續醫藥事業,但不久就因病中斷,雷醫生返回美國。 1859年,美國傳教士藍柏(James William Lambuth)來蘇州發展,當地“風氣未開,收效甚微”,只能無果而返。相隔10年後,1869年,藍柏再次到蘇州,在天師莊(即現今天賜莊)一帶開展佈道和行醫工作。藍柏等在天賜莊初立根基後,教會又派藍柏長子藍華德(W.R.Lambuth,M.D.)到蘇州輔佐其父工作。 1877年,美國宣教士藍華德醫師來華重新開始,在南翔、蘇州一帶繼續醫藥事業,試驗各種醫療傳教方式,並在蘇州城東天賜莊(原名天師莊)租賃三間民房,創辦了一個診症所,提名為“中西醫院”,即將來之博習醫院。 在試辦三年的基礎上,美國監理公會確定在蘇州開設醫院。 1880年,美國宣教士藍華德醫師奉命回美國研習醫院建築與管理,計畫在蘇州設立更完美醫院。 1882年11月2日,藍華德攜其妹夫柏樂文(William Hector […]

思杜堂,现蘇州使徒堂 (The Apostles’ Church of Soochow)

思杜堂,今名使徒堂,是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古城內養育巷130號的一所老教堂。 1872年,美南長老教會派遣杜步西牧師夫婦到蘇州傳道,在養育巷購地建教堂,1920年杜步西牧師去世後,杜步西太太及其子杜翰西再度來蘇州繼續工作,併翻建教堂,1925年新堂落成,為紀念杜步西牧師而命名「思杜堂」。 教堂佔地1330平方米,建築面積1016平方米,東西長18.9米,南北進深14.5米。禮拜堂為磚木結構,2層樓房,坐東朝西,西南角為方形鐘樓。樓上可容納500人集會。當時信徒多數是在盤門種客田的江陰人。 1951年,中國大陸批判崇洋媚外思想,將思杜堂更名為使徒堂。 1959年,中國基督教新教三自愛國教會實行“聯合禮拜”,使徒堂又改稱耶穌堂,它和樂群社會堂(今宮巷基督教堂)是蘇州決定保留的2座教堂。 1966年,文革開始,使徒堂被關閉,由蘇州乳膠廠佔用。 1980年4月6日復活節,使徒堂恢復禮拜,成為江蘇省文革後首先恢復開放的第一所教會。 199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早期的使徒堂由前後兩個內院組成,主入口面朝西,西側小廣場用於大型集會,東側內院為牧師及家庭成員日常生活及事務開展之用。 1998年,養育巷道路拓寬工程開展,教堂西側的圍牆被拆除,場地向內縮進15m,原廣場變成道路。主立面山牆造型簡潔,南側附鐘樓,形成不對稱格局。教堂採用青磚砌築的梅花丁清水牆,白漿勾縫為典型的蘇式做法。首層為長方形窗外窗,二樓為圓弧外窗。教堂平面為簡化的巴西利卡式。內部共兩層,一層房間分南北向佈置,中間設置內廊連接,功能主要為唱詩班練習和小規模聚會。西南角鐘樓內部為折行三跑樓梯,可通往二樓大廳及西側的室外階梯。二層為教堂大廳。屋頂的鋼結構採用桁架作支撐體系,桁架形式類似豪式桁架和剪刀式桁架,屋架跨度約15m。由於豪式桁架缺陷的存在,其跨距較大,下弦受拉力較大又較長,容易出現裂紋等缺陷的存在而影響其強度,同時下弦的螺栓連接屬變形較大的柔性連接,因此設計師考慮到以上問題後,將桁豪式桁架的跨度縮短,並在兩端增加斜撐鋼樑,這種類似剪刀架的桁架形式,在蘇州古城區內極為少見。桁架上垂直均勻的佈置著鋼樑,鋼樑上的PVC裝飾板包覆著屋頂面層的內部做法。這種「格構化」的鋼桁架,其強度與剛度比木樑更優越,彌補了木結構屋頂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問題。在彩色上鋼構件在表面塗上白色塗料,顯得更加輕盈,大廳在空間上顯得更加寬敞。多元文化的西班牙建築風格,在建築細節上呈現出許多精美而簡潔的裝飾。首先,基座勒腳採用米色石材,沿著建築四周圍繞,勒腳的剖面由多種形狀組成,從立面效果上看,建築整體效果體現的更加沉穩。其次,教堂外牆採用的是青磚砌築的梅花丁花紋清水牆,白漿勾縫側則運用典型的蘇式做法—內凹窪縫,這種做法又稱“鏤活”,做工精細,手法獨特,透過這種將青磚(青色)和白漿(白色)在色彩上對比的處理方法,能將教堂整體色調體現的較為樸素。首層外窗採用長方形窗,上下90mm寬的窗台石壓邊,二層外窗採用圓弧窗,窗上方採用的是豎向青磚和米色石材的窗楣砌築的圓拱,圓拱紋路的出現打破了整個南北立面材質韻律。 「杜步西先生紀念碑」記載:“「先生先蒞蘇設堂傳教,勸導熱心,不辭勞苦,寒暑無間,總以救主耶穌為宗旨,冀得萬民脫離罪苦,一時信徒麕集,車轍盈庭,聞風而來,不能數舉,皆先生救世之苦心,亦聖靈感動有以致之也。傳講基督教義,對中國文化、社會民生、地方習俗也頗有關注和研究,《杜步西先生紀念碑》也記述了他好學的精神和著述的豐富:「初來吳會,語言文字尚未精通,延請吳下名師宿儒,虛心考訂方言文學,上午讀書,下午講道,數十年來討論真理,雖終日話談,無少倦容……平生篤守聖教,至老弗衰,尤好著書。者如《聖道序論》、《天道講台》、《福音講台》、《救主行述》、《得救磐石》、《三教問答》、《福音千字文》、《福音講台篇十二章》、《聖經小引四章》、《舊約註釋》、《新約註釋》、《速除罌粟》,以上皆中文之書。三教》、《在中華傳道》、《姑蘇事蹟》、《韋理生行述》、《福音講台》、《除煙報告》,以上皆西文之書。” 關於杜步西 杜步西(Hampden Coit DuBose,1845年—1910年)是美南長老教會派往中國的傳教士,中國禁煙會(Anti-Opium League in China)的創辦人。 杜步西出生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畢業於哥倫比亞神學院。 1872年,他和妻子宝琳 (Pauline Elizabeth McAlpine DuBose,1850-1914)受美南長老教會派遣前往中國傳教,定居在京杭大運河畔的蘇州。 他在中國目睹鴉片造成的災難,和柏樂文等傳教士和基督教醫療工作者成立中國禁煙會[1]。杜步西擔任首任會長。 1899年,禁煙會出版了影響深遠的書籍Opinions of Over 100 Physicians on the Use of Opium in China。書中闡述了禁煙會的宗旨,陳言鴉片的危害,最終影響了公眾輿論反對這項貿易。終於,杜步西獲得了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美國國會和萬國禁煙會的支持。 1906年,禁煙會取得成功,英國國會聲明鴉片貿易是「道德上沒有辯護餘地的」。杜步西徵集了一份超過1000名在華傳教士簽名的請願書,上書給光緒皇帝。皇帝下詔,逐字模仿杜步西起草的請願書,禁止鴉片的貿易和吸食。 在一封寫給美國參議員John McLaurin的信中,他呼籲美國負起對鴉片貿易的責任,因為,它和英國一同因損害中國人而獲利。 1891年,在美國被選為美南長老會大會領袖。杜步西在蘇州的傳教生涯持續了38年之久,直到1910年他在那裡去世。 年輕的杜步西帶著新婚妻子啟程,經上海、杭州,來到蘇州。初到蘇州,人地生疏。杜步西與妻子在養育巷和富郎中巷交會處租屋住下,開始了漫長的宣教生涯。夫婦倆勤勉敬業,先在蘇州城內盤門葑門開始,漸入周邊的楊家橋、橫涇、光福等鄉村傳道,再遠至太湖一帶。與蘇州人接觸一段時間後,他們開始適應蘇州生活,並學習蘇州話;還特地拜訪當地名師宿儒,虛心考訂方言文學。他們通常上午讀書,下午講道,寒暑不辭。當時在中國宣教絕非易事,杜步西曾感嘆道:「在美國用三四周時間,就可以使一個城鎮全部皈依基督,可是在中國改變一個城市的信仰則需要三四個世紀」。其艱難可想而知!在蘇州站穩腳跟,逐步打開局面後,杜步西在養育巷東側購得荒地5畝7分,興建了長老會盤門教堂,即今日“使徒堂”之前身。教堂建成後,杜步西開堂佈道,格外殷勤,不久即聲名遠播,連許多在附近種菜的人都跑來聽他講道。有記載說「一時信徒麋集,車轍盈庭」。經數年之功,杜步西等傳教士不僅在蘇州城區設立了教堂,而且還在蘇州四圍的滸關、陸墓等8個鎮設立教堂14處。隨著他們深入民間與蘇州人親密接觸,發現蘇州一帶吸食鴉片問題很嚴重。雖然林則徐禁煙運動已過30餘年,鴉片戰爭也已成往。但他依然看到鴉片流毒甚廣,遺害無窮,令人觸目驚心。因此他內心產生出一個強烈的感覺,並做出決定:我要為中國人做些什麼。於是杜步西和美國監理會宣教士、博習醫院創始人柏樂文(William Hector Park,1858-1927)等傳教士,發起成立了中國禁煙會(Anti-Opium League in China),由杜步西擔任首任會長。這是中國最早的禁煙會。杜步西也徵集了一份超過1000名在華宣教士簽名的請願書,上書給光緒皇帝。 1906年,禁煙會成功。杜步西年少時就博覽群書,累積了豐厚的知識。來華後,他從事宣教與社會關懷工作之餘,不斷充實對神學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社會時事的了解。他十分關注基督信仰與中國文化的關係,寫下了《在華傳道-傳福音給外邦人》、《中國的三教:儒、釋、道》、《天道講台》等書。宣統二年(1910年)陽春三月,杜步西在其居住多年的大衛巷寓所內(今倉米巷內)去世,回歸天家,享年65歲,葬於申江八仙橋公墓。杜步西在蘇宣教38年,他的慈言善行感動了無數蘇州人。他過世後,不少人自發性地紀念他。崑山儒生張祖齡為他撰寫碑文,並由匠人銘刻在碑文中。其中有云:「先生雖死,如永生也。凡我教友,當禱祝以俟之,是為記爰,銘其詞曰……巍巍先生,道參古今,……品行卓卓,塵埃不侵,振衰扶弱,華美交深渺矣,先生中外同欽。杜步西和寶琳共生育5個兒女。杜步西離世後,1914年2月,寶琳逝世,後合葬於蘇州。後來其子杜翰西(Palmer Clisby Dubose)來蘇接續他的工作。 1920年杜翰西翻建了教堂,為紀念父親杜步西,特命名為「思杜堂」。杜翰西在蘇繼續宣教,後來因病回國。 據說使徒堂還有一個創始人是費啟鴻 (George Field Fitch,1845-1923),使徒堂是美國南長老教會在蘇州設立的教會,當年作為美國長老教會在蘇州傳教的,還有美國北長老教會。長老教會是美國的一個歸正宗教派,在1789年美國革命時期成立,1861年美國長老教會因廢奴問題而分裂為南長老教會與北長老教會。南北長老教會在1867年向中國派出了傳教士。第一個傳教基地在浙江省會杭州。一開始傳教士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隻,沿著京杭大運河逐步向北擴展,後來也隨著鐵路向中國內地不斷延伸。蘇州位於大運河畔,接近杭州和上海,成為長老教會傳教工作的先行基地。美國北長老教會傳教士費啟鴻(George […]

蘇州基督教新教

苏州基督教新教传入苏州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下半叶。1946年,苏州基督教共有卫理公会、长老会、圣公会、浸信会、安息日会、使徒信心会、基督徒聚会处 、灵粮堂8个宗派的14所教堂,9个分堂和布道所。 文革期间,所有教会活动被迫停止。1979年下半年,苏州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教会组织恢复。1980年起,部分旧教堂陆续修复开堂。 历史 晚清 基督教新教传入苏州最早可溯源于19世纪下半叶。 1858年,美南监理会传教士从上海首次访问苏州。 1860年,太平天国军攻占苏州以后,美国传教士高帝丕、花兰芷、赫威尔来苏,受到良好的礼遇。1860年7月初 ,英国伦敦会的艾约瑟、杨格非、杨笃信等五人也到苏州,会见了忠王李秀成,了解太平天国的真实情况,得到圆满的答复。 1867年,戈登手下的军官史密德作为美北长老会宣教士来苏开辟基地,在盘门小仓口设学布道,开始培养传道人员。 1868年,美南监理会差会得以正式在苏州立足。1869年,美南监理会牧师蓝柏和华人曹子实在十全街5号信徒殷勤山家中开设布道所并开办存养书院。 此后,美南监理会在苏州陆续设立了3个主要教堂:天赐庄苏州圣约翰堂、宫巷乐群社会堂和养育巷救世堂;以及著名的东吴大学、景海女师和博习医院。 1872年,美南长老会牧师杜步西夫妇亦来苏,在葑门城桥头设学,并在养育巷购地自建教堂(1925年重建,名思杜堂)。 其他美国差会,包括美北长老会、美南浸信会和美国圣公会等也陆续抵达苏州,建立起自己的传教、教育和医疗事业。 民国 民国期间,苏州教会发展日益迅速。五卅惨案前后,爱国人士不满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发起非基督同盟运动。在这同时,基督教内部也开展本色运动,发起了请求和平活动。教会中有识之士也适应潮流,聘华人任教会学校和医院负责人。1928年,杨永清任东吴大学校长,为华人教会大学校长第一人。基督教将本色运动重点放在农村。抗日战争期间,教会一度陷入困境。 抗战胜利后,西方差会又复兴,城乡各堂全部恢复。至1946年,苏州基督教共有卫理公会、长老会、圣公会、浸信会、安息日会、使徒信心会、基督徒聚会处 、灵粮堂8个宗派的14所教堂,9个分堂和布道所。 人民共和国 解放初,各教会基本维持原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外籍传教士撤离,苏州基督教断绝与外国包括经济在内的一切联系,教会和教堂全部由中国宗教组织自主管理,走上三自道路。1955年4月13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苏州市分会成立,使苏州基督教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文革浩劫期间,所有教会活动被迫停止。1979年下半年,苏州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教会组织恢复。 1980年4月6日复活节,思杜堂(即今使徒堂)修复开堂。 1981年10月11日,宫巷乐群社会堂修复开堂(即今宫巷堂)。 1999年,苏州圣约翰堂修复,作为苏州市基督教“两会”(苏州市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苏州市基督教协会)办公场所和苏南义工培训中心。 教堂 使用中 苏州圣约翰堂:1869年美南监理会差会在苏州创建的第一座教堂,又名首堂。1882年以后位于城东南的天赐庄(今十梓街东端,苏州大学门前),1915年重建。 乐群社会堂(宫巷堂):1891年美南监理会差会创建,位于古城中心部位的宫巷。1921年重建。 思杜堂(使徒堂):1872年美南长老会差会创建,位于城内养育巷。堂名是为了纪念该会传教士杜步西。1925年重建。 狮山堂:位于新区玉山路170号,于2007年7月献堂。有主堂1座,附房1座组成。 救世堂:1889年美南监理会差会创建,1924年重建后,位于城内养育巷慕家花园口。现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教会收回修复后复堂。 独墅湖教堂:位于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旁边,2008年上半年奠基,2010年献堂。 甪直堂:位于吴中区甪直古镇,1939年建堂,2003年重建。 相城堂:位于相城区阳澄湖西路1800号,2011年开始立项,2013年奠基,2015年底建成并开启试运行,占地面积约4亩,总建筑面积5486.15 m²。教堂以三楼主堂和一楼四个小礼拜堂为主体,南北三层建筑结构通过回廊和主体相连,时空和光线相搭配,可容纳1200人同时进行礼拜。 遗迹 崇道堂:1899年美南长老会差会创建,位于齐门外大街138号。1913年重建。1958年改齐门小学 嘉音堂:1896年美南浸信会差会创建,1909年建教堂,位于谢衙前29号。1958年拆除[2]。 浸礼会堂:1888年建,在今临顿路216号,1950年代被占用,1999年拆除。 师麦堂:1909年美南浸信会差会创建,1958年拆除 新民堂:中街路小学内 天恩堂:1902年美国圣公会差会创建,位于桃花坞。 救恩堂:1901年美北长老会差会创建,位于阊门外上塘街上津桥东,1928年重建,1960年代拆建为工厂宿舍。 使徒信心会堂:1919年使徒信心会创建,位于民治路。拆建为民宅。 安息日会堂:1950年在人民路原76号建堂,1958年被占用,1960年代因拓路拆除。 灵粮堂:东白塔子路狮林巷口 浒关基督教堂:1932年美国差会创建,位于北津弄。 前教会学校 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美南监理会差会创建,位于天赐庄,现为苏州大学。 东吴大学附属中学 景海女师(Laura Haygood Memorial […]

蘇州滸關基督教堂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北津弄26號周邊都已經拆除了但教堂還保留著,附近蓋的大多都是住宅區。 此教堂建于1932年,建堂所需款項由宋美齡捐資奉獻銀洋200元,教堂奠基人是沈樹本牧師。沈樹本牧師原籍浙江寧波,在上海長大,原是上海名校中西女校的數理教授,任教期間曾是宋慶齡、宋美齡的執教老師,後來被蘇州博習書院(東吳大學前身)聘為教授。不久,沈樹本辭去教書工作,獻身傳道事業。 獅山堂下屬的滸墅關基督教堂歷史非常悠久,建於1910年,舊稱耶穌教堂,當時有兩所,分別坐落在滸關鎮下塘寺橋弄內和上塘北津橋弄。現在說到的滸墅教堂即上塘,興建於1932年,是當時蘇州民治路教堂牧師沈樹本管轄的12座分堂的第一分堂。沈樹本當時在民治路上,是個曾經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接見的牧師。 蘇州地區的教堂,大多跟美國傳教士杜步西分不開,光緒年間,他來到蘇州,上午讀書,下午講道,寒暑不辭,也致力於民間的禁煙活動。後來,杜步西在養育巷東側購得5畝多荒地,建造了教堂,並以此為中心,在蘇州附近佈道。滸墅關鎮的教堂就是由他設立的,只是那座教堂在滸關鎮的寺橋弄,原朝陽小學所在地。他過世後,蘇州的百姓為了紀念他,就將養育巷的教堂取名“思杜堂”,後改為“使徒堂”。

蘇州景海女子師範學校(Laura Haygood Girls’ School)

現座落於蘇州大學,蔡蘇娟曾就讀於此,教會學校,旁邊有傳教士在蘇州建立的聖約翰堂和苏大附一院。 關於蔡蘇娟介紹可延伸閱讀她的簡介:https://www.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cai-sujuan 寫作書籍「暗室之光」https://cmchurch.org/queen-of-the-dark-chamber/ 景海女子師範學校舊址,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十梓街1號,蘇州大學內。建於清末與民國,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景海女子師範學校是由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海淑德創辦,成立於1902年,校址位於天賜莊東吳大學對面,最初名為景海女塾,以美式教會教育為核心,採用英語授課,主要針對當時的上層人士。 1917年改為景海女子師範學校,降低學雜費,改用中文授課,設置音樂師範科、高中師範科、幼稚師範科三科,主要培養幼兒教育人才。學校附設小學、幼兒園和托兒所。 1927年,東吳大學畢業的江貴雲接手學校,為學校首位華人校長。江推動教務及學制改革,公開招生,延攬有名望的人士擔任教師,如蘇雪林、趙寄石、程瞻廬、程小青、吳弱男等。 1951年,蘇州市政府接管學校。 1952年,學校分拆後分別併入蘇南新蘇師範學校(現蘇州職業大學)及振華女子中學(現蘇州市第十中學),原有校址併入江蘇師範學院(現蘇州大學)。 景海女子師範學校舊址主要包括紅樓、綠樓、崇遠樓、敬賢堂等,總建築面積6,285平方公尺。多數建築是由上海華蓋建築師事務所於1936年設計建造,各建築的建築設計圖現保存於蘇州市城鄉建設檔案館。 綠樓:位於最東側,建於1936年,為三層青磚建築,大門朝西,門上有石質拱券。當時用作宿舍。紅樓:位於綠樓西側,建於1902年,為二樓青紅磚建築,南側有鏤空走廊,廊柱間均為拱券,正中拱券上刻有“THE LAURA HAYGOOD MEMORIAL 1903”,用以紀念海淑德為中國教育的貢獻。當時用作辦公室、宿舍、教堂。崇遠樓:位於紅樓西側,建於1936年,為三層青磚建築,石質門框。當時用作教室。敬賢堂:位於最西側,建於1936年,為二層青磚建築,石質門框。當時用作禮堂。 在蘇州,有「東吳大學多才子,景海女師多佳人」的說法。如今,這兩所學校的舊址多在蘇州大學的校園。 蘇州景海女子師範學校的地標建築是一座漂亮的西式紅樓,門楣上鐫刻一行英文“THE LAURA HAYGOOD MEMORIAL 1903”,它就是景海女師舊址,門窗均是拱形,外觀質樸,主體結構基本完好。校園樹木蔥蘢,環境幽美清新,吳門勝地的翰墨書香在這綠茵如蓋、樹影婆娑的校園中彷彿觸手可及。站在紅樓的草坪前,恍惚間短髮藍衫、青衣布鞋的女生向我們慢慢走來,或拿著網球拍,或漫步在林蔭小徑,這恐怕是當年最浪漫的女校景觀了。 景海女師的前身是創辦於1902年的景海女塾,地點就在東吳大學的北邊,僅一街之隔。之所以叫做景海女塾,乃是景仰海淑德之意。 海淑德是美國南方婦女監理會的女傳道者。 1865年,她畢業於世界上第一所有權授予婦女學位的學院-威斯理安學院。 1884年初,海淑德來到上海,並在1892年擔任了上海中西女塾的首任校長。 1900年,海淑德在上海過世,景海女塾的開辦就是為了紀念她。 景海女塾第一任校長由美國監理會傳教士貝厚德出任,辦學宗旨是對中國上等社會的女子進行基督化教育。學校分初、高中,課程除國文課外,全部以英文課本和美國式的教學方法。學校雖然收費昂貴,但許多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仍以能將自己的女兒送進景海為榮。 1917年9月,景海女塾正式改名為蘇州景海女子師範學校。為吸收更多的青年女子入學,學校降低學費,各科都改用中文講授。景海女師共設音樂師範科、高中師範科、幼稚師範科三個科,並附設幼稚園,以後又增設日間托兒所。 1927年,國民政府規定,教會學校必須向政府立案,校長要由中國人擔任。於是,中國人江貴雲成了學校的首位華人校長。 當時,於景海女師任教的老師既有華人,也有外國人。在外國教師來華之前,必須先到美國南方的斯卡拉特大學接受一到兩年的基督教特別培訓。到中國後,他們還須在老傳教士的監督和帶領下,學習中國話,並接受做傳教士的一套訓練。中國老師則基本上都是國學造詣比較深厚、有名望的人士。如近代章回體小說家程瞻廬長期在景海女師任教;偵探小說家程小青被聘為景海女師國文教員;曾任孫中山英文秘書的吳弱男,也在景海女師任英文教員……他們培養了大批信仰基督的名媛淑女,其中的許多人後來又陸續接受了大學教育或出國留學,成為社會棟樑。 在景海女師的畢業生中,包括了首位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的女性作家薛琪瑛、國內首位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翻譯了《荒原》《哈依瓦薩之歌》《黛茜·密勒》《草葉集》等作品的女翻譯家趙蘿蕤,以及幼兒教育專家趙寄石等。 如今,景海女師早已不復存在,但學校建築依然保存完好,並繼續使用。當年學校的女子校舍現名為“崇遠樓”,禮堂現名為“敬賢堂”。 說起景海女師的建築,就不得不提到我國近代建築史上最重要的中國人自創事務所之一——上海華蓋建築師事務所。 1931年,該事務所創辦人趙深在上海自設建築師事務所,隔年,陳植從東北到滬加入,名為趙深陳植建築師事務所。 1933年1月童寯加入,改名華蓋建築師事務所。三人都畢業於美國賓州大學藝術學院建築系,正是他們設計了景海女師的建築。 2004年,景海女師舊址被列為蘇州市第五批公佈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年後,一直研究上海華蓋建築師事務所歷史的美國路易維爾大學教授賴德霖,在網路上看到蘇州城建檔案館的館藏中,有1936年上海華蓋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蘇州景海女子師範學校建築圖時,千里迢迢趕到蘇州城建檔案館,請求查閱圖紙原件,當館內工作人員將圖紙放在他面前時,他戴上了一副白手套,恭恭敬敬地面對圖紙,一張一張翻看。此時,賴教授翻閱的不僅是蘇州景海女子師範學校的建築設計圖,也是這些珍貴歷史檔案反映出的中國近代建築發展史的燦爛一頁。 海淑德 Laura Askew Haygood,1845年 – 1900年 美國喬治亞州人,是美南監理會的女傳教士、教育家。歷任美國阿特蘭大女子高級中學校長、上海中西女中首任校長。女性平等教育的倡導者。在華從事宣教、教育17年,創立了中西女塾(McTyeire Home and School),並任校長。 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教師。 18歲時畢業於女子大學,精通英文文學,旁通法語、德語和希臘文。任教12年。 1877年晉升為公立學校校長。海淑德自幼篤信上帝,工作之餘,參加教會義務工作。 在上海傳教的美南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1836年-1907年5月31日)發現,上海的社會已有很大變化,華人不再敵視和懷疑外國人,許多家長願意送子女進教會學校,接受現代教育。但是,原有的慈善性質的免費學校由於都是窮人家的子女,富有的家長們不願意送自己的子女就讀。林樂知在1881年創辦了中西學院,招收上流社會子弟入學。他還計劃創辦一所同樣類型的女子學校,並為找到合適的校長而物色人選。 1878年,林樂知回國休假時,在海淑德服務的禮拜堂介紹中國情況,會後林樂知邀請海淑德來中國一同工作,當時海淑德並未答應。林樂知回到中國後,連續6年寫信給她,1884年初,海淑德終於同意,動身來到上海。海淑德來到上海後,全心投入林樂知的計劃,一再寫信回國,闡明開辦女校的重要性,要求美國南方教會(當時美國內戰後南方經濟面臨困難)在各方面大力支持。 1892年3月26日,中西女塾(McTyeire […]

招募學科和託管老師

地點:園區,湖西 學科老師:可兼職,負責小學和初中各類學科的教學。,男女不限。 託管老師:全職,負責小學和初中學生放學後的照料,需要輔導簡單的作業,時間從週一到週五的15:30-22:00,只限女老師。 有意者請聯繫,電話:051265823589;微信:lifetravelling

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歷史

東吳大學為美國監理會所創,校董為林樂知先生,這個名字於我實在親切,正是此人創建了我們的景林堂。出乎意料在進校必經的十梓街上偶遇近年剛恢復禮拜的聖約翰堂,規格嚴整,簡約哥特式,與東吳大學同屬昔日監理會教產。從建築上就能看出同根同源血緣關係。有趣的是同行中還有一位沐恩堂的姊妹,該堂和景林堂同屬監理會兄弟教堂。 聖約翰堂建於1881年,重建於1915年,是蘇州最早的一座氣勢雄偉、莊嚴美觀的基督教堂。同一圖紙、同一結構的聖約翰堂全世界有三處,一所在美國、一所在日本,還有就是中國蘇州的這一所。 1881年,美國監理會宣教士潘慎文博士於天賜莊始建耶穌教堂,有座位四百。後教會發達,信主日眾,於1915年拆舊重建更名為聖約翰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博士的祖父李仲覃牧師為堂的首任華人主任牧師,毛吟榿、江長川、朱味腴、楊鏡秋等牧師亦相繼在該堂事奉。 1959年,聖約翰堂由蘇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租用,至1995年蒙政府關懷,聖堂復歸教會。因年久失修樓蝕頂坍,傾覆在即。教會人士呼籲真神,盼望重修教堂。翌年十月聖堂施修,歷時十五個月完工,堂復原容,餘皆更新,一如當初莊嚴肅穆。 目前,聖約翰堂已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蘇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蘇州市基督教協會的辦公室所在地,江蘇省基督教蘇南義工培訓中心就設在這裡。 三座標誌性大樓分別取了校董和校長的姓以茲紀念。 鐘樓(林堂):行政大樓 維正樓(孫堂):化學大樓 精正樓(葛堂):數學大樓  歷史沿革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清廷不敵英法俄日等國侵略,被迫簽下數紙不平等條約。戰事連連潰敗使政府及百姓喪失了信心,社會呼籲改革及學習列強之長的聲浪日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美國基督教會來到中國興辦教育事業。監理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是美國基督教重要差會之一,1846年成立,本部設於田納西州。 1879年起會先後在蘇州創辦博習書院(Buffington Institute)、宮巷書院(Kung Hang School) ,在上海創辦中西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 。 1900年決議合併三書院,以宮巷書院為基礎,在蘇州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擴建為大學。 1900年12月制定校董會章程,推林樂知(Young J. Allen)先生(萬國公報創辦人)為董事長、孫樂文先生(David L. Anderson)為校長。二十世紀初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東吳大學正式誕生。 東吳大學創辦初期之二十六年,歷經三位美籍校長孫樂文(David L. Anderson)、葛蟬恩(John W. Cline)及文乃史(W. B. Nance)。這個時期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於捐款及學費。校園內的教學大樓林堂、孫堂及葛堂及教職學生宿舍等設施陸續興建完成,校園規模日益完整。學科發展包括文、理、醫學、神學及法科(在上海崑山路),另有四所附中、二十所附小、惠寒小學、吳語學校等組成完整的東吳教育體系。各學科除在學術研究上表現突出,更為社會培養無數專業人才。學校以「Unto a Full-grown Man」為校訓強調學生人格的陶冶。 五四運動期間,東吳學生籌組學生會,一般的學生社團則以學術研究、辯論及體育活動為主。東吳大學早期在三位校長的努力下,為日後校務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四運動激發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為順應中國社會的潮流,東吳大學逐步進行中國化的過程。 1926年首先廢除宗教必修課程,禮拜儀式亦改為學生自由參加。繼而改組校董會,三分之二的成員改由中國人擔任。 1927年楊永清先生當選首任中國校長,訂「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為中文校訓;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核准東吳大學在國民政府註冊立案。 此後十年各項校務發展成果豐碩令人矚目。 1930年時學校共有文、理及法三學院,十二系。在教學方面積極募款推動學術研究、加強師資陣容提升教學品質、推動師生以其專業服務社會。校園內主要建築設施均在此階段建成或動工。 1930年學生人數達755人為全國基督教大學之冠。 1937年爆發抗日戰爭,此後八年東吳大學蘇州上海兩校區受戰事影響,輾轉遷徙各地。其間隨戰況發展演變,兩校區或各自遷校或與他校聯合辦學,雖烽火連天但教學活動未曾稍息。直至1945年抗勝利,東吳大學師生紛紛自各地返回上海及蘇州校園,展開復校的艱鉅工作。 1952中共進行系所調整,東吳大學在上海的法學院,併入華東政法學院,會計系併入上海財經學院;在蘇州的文理學院部學係就地移交蘇南師範學院,1952年12月蘇南師範學院改名為江蘇師範學院。 1982年,江蘇師範學院改制為蘇州大學。 1949年秋季大陸易幟,國民政府遷台。東吳大學在台校友倡議復校,1951年籌組董事會,於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東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四科。 1954年教育部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東吳大學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 1957年購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加上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此時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 兩年內完成第一棟教學大樓(寵惠堂)及學生活動中心。 1961年全校由台北市漢口街遷至外雙溪現址。至此東吳師生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美麗校園。在台復校的過程艱辛坎坷,衛理公會及美國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會未予支持,物質條件極為窘困。但在董事會苦心奔走,海內外校友及教會熱誠捐助下,東吳依然堅守嚴謹校風踏實辦學,為東吳學子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遷入外雙溪校區後的二十年,是東吳大學在台復校後的關鍵成長期。歷經石超庸(任期1957~1968)、桂崇基(任期1968~1969)及端木愷(任期1969~1983)三任校長。石校長任內全心致力於教學水準的提升,學生成績採嚴格的淘汰率,為學校奠立穩定的根基。 […]

楊家橋天主堂

雖然對天主教很多教義不能認同,但作為蘇州教會歷史研究來說還是可以紀錄下的。 鴉片戰爭爆發後,歐洲傳教士開始在租界內建造教堂和學校等建築,並逐漸傳播至蘇南乃至整個太湖流域。當時的營造業華洋共生,當地傳統工匠並不懂得建造教堂的施工技術,面對西方思想的全面衝擊,蘇州地區以「香山幫」為主的傳統工匠們,開始進行「華洋」之間的磨合過渡,包括對洋設計師圖紙的翻譯,香山幫營造尺和歐式比例之間的轉譯等。最後建造了一系列中西合璧風格的本土化建築,楊家橋天主教堂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楊家橋天主教堂位於三香路蓮香橋西北,199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在現藏於上海徐匯區藏書樓的法文版《江南傳教史》第五冊的繪圖中,了解到楊家橋天主教堂是保持了原清末時期風貌較為完整的天主堂之一。透過與 1901 年舊照的比較,可以發現,現存教堂的空間佈局基本上保持了清末建成時的格局,僅在內部裝飾、家具佈置上有所不同。因此楊家橋天主教堂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索。 天主教傳入蘇州約在明代末年,至清康熙年間教徒已達500餘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發生蘇州教案,由此城區教徒大為減少,僅存私宅聖堂數處。相傳楊家橋天主堂原為教友殷某私宅聖堂,毀於 太平軍戰火,1866年由漁民集資重建,成為漁民雲集之所,俗稱”網船公所”。1887年興建大廳一座,取名「七苦聖母堂」。教徒多為漁民, 世代相傳。 1958年天主教被用作”蘇州市社會主義學校”,但 復活節、聖誕節等節日仍有宗教活動。 1966年後被移作小學、工廠等單位使用。 1981年政府撥款整修,恢復宗教活動,仍由天主教愛國會管理。 楊家橋天主教堂的中西合璧風格體現在了建造過程的各個層面:一、從總的空間佈置來看,楊家橋天主堂建築群組主要分成兩部分。西側部分主要由天主教堂,神父大樓、修女樓組成;東側部分由小聖堂及附屬用房組成,整體格局維持了清朝末期的空間佈局,具備了完整的西式禮儀空間,體現了其舶來的特徵。楊家橋的院落式的空間佈置又極具地方特色,神父在堂區院落內廣種花草樹木,挖池塘,築假山,造廊,建門廊,整個庭院中呈現出濃鬱的蘇州古典園林韻味。同時在假山和亭子中加入了基督元素的雕塑,使蘇州園林理壁掇山的寫意風與基督教的神秘學結合於一體。 二、其次楊家橋天主教堂本體,高約 12.3m,建築面積 1000㎡,平面為典型的拉丁十字平面。屋架整體形製採用西式的人字形木屋架承重,與厚重的外牆面一同支撐檁條、望板和屋頂小青瓦,在具體建造過程中展現的榫卯連接技術與屋頂提棧做法,體現了西方建築的理性建構模式和中國傳統經驗主義的工匠技藝的辯證融合,表現出折衷的傾向。 三、最後就建築的細部而言,楊家橋天主教堂最具特色的便是其蘇式營造風格的山牆立面,即採用了五山屏風牆的設計,既反映了教堂蘇州本土化的表達方式,又具西式建築的邏輯思維,追求幾何學的比例控制。在具體的建構過程中,採用了本土化的青磚砌築,白漿勾縫,以一順一丁式以及全順式方磚組砌成整個牆面,同時又融入了石柱,拱券等西式元素,從而形成中西合璧式的整體風格。 建築特徵: 平面—西式佈局 聖母堂平面承典型西方「拉丁十字」佈局(圖 3)。教堂共一層,最高點 10.8m,東西長 46.3m,南北進深29.2m。主入口由東側大門進入,兩側為告解室(拉丁文Paenitentia,意為「懺悔」),中間均勻分佈座位 , 大廳佔地面積為 1114m 2 ,可同時容納 300 人參加集會。 教堂以及周边建筑平面 東面和北面、南面分別設教堂的正門和側門,正門面對教堂的廣場。從正門進入是一個三柱距的「排架」空間,兩側設有會眾席,會眾席後面設木質抽屜和平台,供教徒存放聖經和跪地禱告而用。 中間第四至六排柱子開始向南北兩側各延伸出一個柱子跨(共三排)空間,南側擺放聖母遺像壇,北側為唱詩班位置。南側柱跨東端的大門通往由連廊貫通的二樓附屬辦公大樓,北側柱跨北端的大門通往室外的連廊和假山水池。 至第七至第八排柱子時,各向中間收一個柱跨。最後排柱子的正中間擺放著聖壇,聖壇由祭壇、詠經台等組成。聖壇西北角的小門通往聖母室,裡面供奉著聖母的靈柩(仿製品),用於聖母升天瞻禮用(紀念聖母瑪利亞肉體和靈魂一同榮召升天的節日)。 立面—中式外觀 修繕後的聖母堂立面風格始終保持著江南建築的風格,立面裝飾也融入了濃厚的蘇州「香山幫」建構手法。教堂室內外高差 300mm(北向由於連通走廊,與室外齊平),南、東及西三面由 1500mm 高的暖灰色毛石勒腳及線腳濕貼而成,讓人感受到穩重敦厚的建築形象。聖城耶路撒冷位於西半球,因此,教堂主入口由東面廣場進入,朝向西方,在整個空間序列關係上,東立面自然成為聖母堂的主立面。 東立面在垂直上被分為三段,立面造型上看宛如江南封火牆(五山屏風牆)。牆面採用青磚砌築,白漿勾縫。牆面砌築採用一順一丁式方磚組砌,局部外凸的柱子採用全順式,白漿勾縫側則運用典型的蘇式做法-內凹窪縫,這種做法又稱「鏤活”,做工精細,手法獨特。 當時的建造者可能是想透過這種將青磚(青色)和白漿(白色)在色彩上對比的處理方法,能將教堂整體色調體現的較為樸素,從而增加當地人對此的親切感,便於傳教活動。東立面中間段柱跨約 7.2m 寬,最高點約14m,樹立鐵藝十字架。兩側柱跨約5.4m寬,9.1m高。三個柱跨之間各有圓拱門加小柱廊,兩側柱廊上各站一尊白色聖像,中間圓拱門在高度與寬度上都大於兩側,中間柱跨約5m 的高度有一扇圓形的玫瑰窗。 根據資料顯示毛石勒腳和小柱廊是後來修繕時新增的。東立面在整體造型立面分三部分,中間高兩邊低,部分牆上端均有類似中心四岔門檻牆的做法,兩側有黑色的岔角磚雕,中間則是金色的名言:崇真、萬有真源、尚德(由左至右)。牆頂最高處均有封護簷磚簷,牆帽採用真眉子頂壓頂,雞嗉簷封口,上端鋪設黑色小青瓦,瓦頂築脊是由鏤空石磚拼砌而成。整個磚簷採廡殿頂的形式,翼角採嫩戧發戧的構造做法,體型輕盈,小巧玲瓏。除西面端頭部分外,教堂南、北立面呈鏡像分佈。 牆身則採用白色外牆塗料,屋頂簷口採用冰盤簷的磚簷造型進行修飾,但後期加設不銹鋼外天溝和雨水管,對立面造型美觀造成一定的影響。由於受室內第四至六排的柱子向南北向凸出一個柱跨的影響,該立面凸出部分呈硬山牆的造型,從立面上看山牆沒有博縫,牆身從上到下垂直齊平,只是到山尖能看到一皮厚的薄丁磚和屋脊。南北山牆中間設門,門上約 1m 高度有類似東立面的玫瑰窗。 南北立面的西端頭部部分是向內收進一個柱跨,牆身 6m 高處有一扇半圓形的玻璃窗。與西面轉角處向外凸出約 5m 高的庫房,緊鄰聖母室,北立面上看多出一個體塊。聖母室西北角開小門一扇,與北側的連廊景觀相連。西立面的外牆造型與南、北立面相同,由於立面外圍一圈的庫房和聖母堂山牆相連,在視覺上存在前後關係,呈現出建築體塊之間錯落有致的美感。 剖面—體系獨特 聖母堂的結構體係採用傳統的磚木混合結構搭建而成 […]

天主教蘇州教區

天主教蘇州教區(拉丁語:Dioecesis Suceuvensis)是天主教在中國江蘇省東南部設立的一個教區。 歷史 明朝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一月,意大利籍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自北京返程途中,在蘇州小住。[1][2]此前,利瑪竇繪製的《山海輿地圖》也由應天巡撫趙可懷翻刻於蘇州。[3]明末清初,意大利籍傳教士郭居靜、畢方濟,葡萄牙籍傳教士羅如望、黎伯多、傅汛濟、陽瑪諾,法國籍傳教士金尼閣等人先後來蘇州地區傳教。[1] 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意大利籍傳教士潘國光、賈誼睦來蘇州傳教,得到上海徐光啟的孫女許甘弟大夫人資助,在通關坊興建了蘇州第一座天主教堂,順治帝題賜「欽崇天道」橫匾一塊及御碑一座。順治十五年(1658年),比利時籍耶穌會傳教士魯日滿經澳門來江南,常在蘇州、常熟傳教。康熙三年(1664年),蘇州城內有教友約500人,多為官員、士紳、富商,常熟有教堂2座,教友1萬多人,太倉、崑山也有教堂及教友。[1][2] 康熙十九年(1680年),比利時籍傳教士柏應理、意大利籍傳教士畢嘉擴建通關坊教堂,並且在蘇州城外三十里的白鶴山(今楓橋鎮白馬澗)購置山地百餘畝建教友公墓。1682年,常熟人吳歷(吳漁山,康熙二十一年即1676年皈依天主教,聖名西滿)在澳門晉鐸,是當時三名中國籍神父之一,也是蘇州地區首位中國籍神父。不久他從澳門回到家鄉江浙地區特別是在嘉定和上海傳教。此後,外籍傳教士不斷來蘇州傳教並建教堂。[1]同治年間,在法國籍傳教士桑理爵、伊宗尹等司鐸經營下,蘇州北街、滸關佘橋、胥門外楊家橋等地先後建有教堂,並且在東美巷、舊學街、臨頓路、桃花塢街開教理班。[2] 順治十八年(1660年),江南地區設為江南宗座代牧區。康熙十五年(1676年),羅馬教廷委任中國籍神父羅文藻為江南宗座代牧。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羅馬教廷正式建立江南教區,起初由葡萄牙人管理,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起歷任江南教區主教均為法國人。[1]咸豐三年(1853年),將蘇州傳教站改為蘇州傳教區。[1][2]咸豐五年(1855年),成為江南代牧區的7個總鐸區之一。同治五年(1866年)後,蘇州和常州傳教區經歷了兩分兩合。[2]同治十三年(1874年),改稱蘇州總鐸區。[1][2]民國十一年(1922年),蘇州總鐸區屬新建的江蘇代牧區。[2]民國十三年(1924年)全國主教會議後,外國籍傳教士退居幕後,蘇州總鐸區長期由華人出任司鐸。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起,由同年新建的上海教區管理。(一說上海教區是1931年建立。)[1] 1949年4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蘇州。1949年6月9日,教廷宣布從上海教區分設蘇州教區,管理蘇州、吳縣、常熟、太倉、崑山、吳江等地。主教為47歲的龔品梅,同年10月7日祝聖。[1][2]蘇州教區下分蘇州、常熟、太倉3個總鐸區。其中,蘇州總鐸區由張四維副主教兼總本堂,轄吳縣、吳江縣、崑山縣,轄5個本堂區,教徒1000人;常熟總鐸區由張壽琪任總本堂,轄3個本堂區,教徒8000人;太倉總鐸區由徐鴻紳任總本堂,轄3個本堂區,教徒800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蘇州教區有教徒約31350人,神職人員34人。[2] 上海教區主教空缺後,龔品梅被任命為上海教區主教。1950年7月15日,龔品梅在上海董家渡天主堂被祝聖為上海教區主教,仍然代理蘇州教區主教。[1]1955年龔品梅被捕,1979年被教宗秘密冊封為樞機,1985年獲假釋,1988年赴美,1991年正式擢升為樞機,2000年逝世。 1956年,沈初鳴代理天主教蘇州教區主教。1958年2月9日,沈初鳴被自選為天主教蘇州教區正權主教。1959年11月15日自聖。1974年沈初鳴逝世。[4]文革期間,天主教蘇州教區停止活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天主教蘇州教區恢復活動。[3]1981年,自選的馬龍麟在北京南堂被自聖為主教。1999年6月,81歲的馬龍麟逝世。[4]1992年,蘇州教區有教徒約50000人,神甫8人、修女18人。[2] 1999年12月18日,剛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徐宏根神父當選為蘇州教區主教,並得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認可。2006年4月20日,當選主教徐宏根神父在蘇州楊家橋聖母七苦主教座堂晉牧。祝聖儀式由臨沂教區主教房興耀主禮,青島教區李明述主教、周村教區馬學聖主教、濟南教區張憲旺助理主教和南京教區陸新平主教(當時為尚未被宗座認可的主教)襄禮。[5] 蘇州教區主教府(主教公署)過去設在大新巷天主堂。[2]2014年12月3日,蘇州教區主教公署暨蘇州工業園區天主堂落成祝聖典禮在陽澄湖畔舉行。蘇州教區主教公署暨蘇州工業園區天主堂,2011年5月28日奠基,占地面積12000餘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600餘平方米,建築風格為哥特式,結合蘇州傳統的白牆灰瓦,主塔高80米。聖堂奉「聖方濟各·沙勿略」主保。[6] 自1979年至2016年,蘇州教區恢復、修建、新建天主堂共34座,是蘇州教區成立之初的一半,但已能滿足教區內教友的信仰需求。從1987年到2013年,蘇州教區先後祝聖20名神父。[1] 2016年,蘇州教區有主教1位、神父21位、修女15位、修生1位、初學女生1位,教友約6萬左右。[1] 首牧 宗座任命 蘇州教區主教 1949年10月7日—1950年7月15日:龔品梅(聖名:依納爵,1901年—2000年3月12日) 1950年7月15日—2000年3月12日:上海教區主教龔品梅兼任宗座署理 2000年3月12日—2005年:主教出缺 2005年至今:徐宏根(聖名:若瑟,1961年生) 自選自聖 蘇州教區主教 1956年—1959年11月15日:沈初鳴(聖名:依納爵,1889年—1974年)(代理主教)[4] 1959年11月15日—1974年:沈初鳴(1958年2月9日自選,1959年11月15日自聖)[4] 1974年—1981年7月24日:主教出缺 1981年7月24日—1999年6月9日:馬龍麟(聖名:瑪弟亞,1918年—1999年6月9日)(1981年7月7日自選,1981年7月24日自聖)[1] 1999年6月9日—2006年4月20日:主教出缺 2006年4月20日至今:徐宏根(聖名:若瑟,1961年生)(1999年12月18日自選,2006年4月20日自聖)[1] 堂區 姑蘇區 楊家橋聖母七苦主教座堂:蘇州市三香路1162號,1887年建 大新巷若瑟堂:蘇州市大新新村14號,1902年建,又名雅園 蘇州工業園區 園區主教府聖方濟各·沙勿略堂 吳中區 甪直天主之母堂: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東市上塘街12號天主堂 木瀆耶穌聖心堂: 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小窯弄3號 相城區 湘城聖母奉獻堂: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漁業村1號天主堂 吳江區 黎里聖若瑟堂 :蘇州市吳江區汾湖鎮黎里九南街6號 同里耶穌聖心堂: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魚行街170號 崑山市 陸家耶穌聖心堂:蘇州市崑山市陸家鎮教堂路8號 聖伯多祿堂:蘇州市崑山市周市鎮東明村 聖若瑟堂:蘇州市崑山市開發區昆嘉路110號 (具體在昆嘉路和馬塘路的交匯處。已拆除,據説會在原址附近重建。) 聖母聖心堂:蘇州市崑山市開發區中華園路天主堂 (即小橫塘天主堂) 聖彌額爾堂 :蘇州市崑山市周莊鎮南湖村天主堂 (中共建政後被拆除,但村民至今大多依舊信奉天主教,現於周莊景區檢票口西側建有一小堂。) […]

改裝金杯海獅9座

加裝6度電瓶、太陽能充電板兩塊、3000w逆變器和太陽能充電控制器、行車充電、行李架和爬梯、全車窗簾、前後行車記錄儀、露營裝備。

HEU KMS Activator, Windows/Office 激活工具

简洁高效的KMS/OEM智能激活工具,适用所有Windows, Office版本,无需联网即可一键激活,支持UEFI的KMS激活工具。KMS服务是微软对Windows, Office等产品的批量许可服务,利用KMS可以激活局域网内的产品。该工具利用KMS机制在系统搭建KMS服务器,从而实现在线或离线激活。 智能激活:智能识别最佳的激活方式• 优先顺序依次为数字许可证/KMS38/OEM/KMS• 自动识别并跳过已经永久激活的Windows/Office 下載鏈接:

Apple TV 如何看Netflix等

系統升级到tvOS 17;注册外区苹果帐号,推薦美國;给苹果帐号App Store充值或綁定信用卡;下载软件,如Stash、Quantumult X、Surge、sing-box 和 Loon,其實loon lite就足夠用了,1美元;設置代理地址;Done.

Proxifier for Mac

對於一些不能使用全局代理的軟件可以用這個軟件打開 www.proxifier.com 當然前提是需要有一個代理先。 V2註冊碼 P427L-9Y552-5433E-8DSR3-58Z68 V3註冊碼 3CWNN-WYTP4-SD83W-ASDFR-84KEA

每月每年定時提醒你要做的事:Google Calendar

每天、每個月、每三個月、每年、每兩年定期要做的事如何才能不忘記?這款App非常強大,配合Google Tasks一起使用,生活工作效率可以提高百倍,不會忘記任何細微的事,有網頁版、手機版、Ipad版等,實時同步,非常方便,推薦。

非常好用的記事App: Google Keep

可以雲同步電腦、ipad、iphone等平台,隨時紀錄想法,文字、圖片、畫畫等,可以分類、標記不同顏色,數據還可以備份和導出,不會忘記任何信息,推薦。

薩爾達傳說真實版-甘肅祁連縣卡力崗村南邊的樹林

近期旅行到祁連縣,到卓爾山、拉動峽谷等,每個村落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偶然到了卡力崗村認識了當地居民,一個小男孩帶我們上山採蘑菇,蘑菇倒是沒有多少,但樹林的感覺讓我想到了薩爾達傳說裡的場景,連卡力崗村這個名字都和遊戲裡的村落類似,除了少了滑翔傘其他真實還原,比如煙霧蘑菇,讓敵人迷惑的蘑菇;藍白色兔子,精靈兔,一看到人就蹦蹦跳跳跑走了;土撥鼠,可愛的模樣著實讓人心情愉悅;叢山峻嶺,像極了遊戲裡的場景,爬山登頂領略神的偉大創造。 最後一張是堵車時登頂的全景,泥石流是常見的現象,一等就是3-4小時,還好平安到旅店。

做了个傻事 美區的youtube帳號改為印度的就bbq了

看網上youtube也分地區收費就開始用印度ip改premium, 沒想到系統檢測到後需要提交美國身分驗證,後來就不了了之,看來還是不能亂改地區,除非新註冊一個帳號。 順便說一個,會員功能還不能在不同地區使用,有一個朋友不在一個城市就不能用premium功能,過了一年才知道,詳細可見:https://support.google.com/youtube/answer/7507349?hl=en-GB&sjid=15407946815961768822-NA#zippy=%2Cfamily-manager-requirements%2Cfamily-member-requirements 圖片是和客服對話的過程,第一次知道family的定義是要住一塊,而且是一個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