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ies by James

江苏基督教史 (電子書)

作者: 姚興富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年: 2018-12頁數: 496定價: 189.00元裝幀: 平裝ISBN: 9787520108850 書中記載了蘇州幾個教堂的建立過程歷史,比較詳細,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研究下。 本書以歷史時間為線索展開,檢視不同時期江蘇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ism)的時代背景、教派分佈、神學思想和社會服務的狀況,同時,也論及對江蘇基督教乃至全國基督教發展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對於江蘇基督教歷史的研究,一方面從縱向上掌握江蘇基督教的來龍去脈、盛衰得失,另一方面從橫向了解江蘇基督教與本地社會、文化的複雜關係。 姚興富,哲學博士,蘇州大學哲學系及宗教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面向為比較宗教學及中國基督教思想史。代表著作有:《耶儒對話與融合-《教會新報》(1868~1874)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耶釋合論》(與吳忠偉合著,黃山書社,2009 )等。在《世界宗教研究》、《文化中國》(加拿大)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 目錄 · · · · · ·導 言第一章 基督教的紮根——1912年以前江蘇的基督教第一節 基督教傳入江蘇一 蘇南地區二 蘇中地區三 蘇北地區第二節 太平天國的基督教一 定都南京二 頒布詔書三 宗教禮儀四 與西方傳教士的交往第三節 江蘇的教案一 成因二 概況三 教訓第四節 基督徒的言論一 證道二 辯難三 時論第五節 社會服務一 興醫院二 辦學校小 結第二章 基督教的壯大——1912年至1949年江蘇的基督教第一節 教會的佈置與興旺一 監理會二 浸禮會三 聖公會四 美以美會五 長老會第二節 金陵神學院的組建一 歷史沿革二 師資力量三 神學爭論四 社團活動五 鄉村佈道六 人才培育七 辦《神學志》第三節 華人信徒的崛起一 教牧人員二 基督教學者三 基督教教育家四 醫護人員第四節 本色化神學的探索一 教會的自立與合一二 婚喪等禮俗的改良三 教內的國學研究四 南京景風山基督教叢林五 教會學校立案與黨化教育第五節 日軍佔領時期江蘇的基督教第六節 國共內戰時期江甦的基督教小 結第三章 基督教的革新——新中國成立後至「文革」時期江蘇的基督教第一節 積極支持基督教三自革新運動一 響應簽章活動二 訂立愛國公約三 向毛主席和中國人民志願軍致敬四 參加軍幹校第二節 深入反美帝的控訴運動一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對美籍教授費睿思、師以法等人的揭露二 金陵大學對美籍教授芮陶庵、林查理等人的控訴三 金陵神學院對西教士畢範宇、宋煦伯等人的批判四 南京教會對徐超塵、劉禮茂、尤振中、丁榮施、楊紹唐、馬兆瑞、王克己等人的揭發五 蘇州教會對女傳道員龍襄文的控告六 愛國教徒的心得體會第三節 從教會大聯合到教會聚會停止小 結第四章 基督教的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的基督教第一節 江蘇各市縣教堂的恢復與興建一 舊堂的恢復二 新堂的建造三 城市教會四 農村教會五 和諧堂點第二節 丁光訓等牧會長的神學思想一 丁光訓的愛的神學二 韓文藻的神學思考三 季劍虹的神學表述四 陳澤民的和解神學五 汪維藩的生生神學第三節 江蘇基督教的神學教育一 金陵協和神學院二 江蘇神學院第四節 江蘇基督教的慈善事業一 愛德基金會二 江蘇省基督教愛心公益基金第五節 改革開放與江蘇教會的發展一 統戰部、宗教事務局與三自教會的關係二 教會的財務管理與傳道人待遇問題三 基督教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貢獻小 結結 語主要參考文獻後 記

救世堂,現蘇州慕家花園基督教堂(Suzhou Salvation Church)

救世堂位於江蘇省蘇州市養育巷349號(慕家花園口),是美南監理會在蘇州創建的三個主要教堂之一,另外2座是宮巷的樂群社會堂和天賜莊(十梓街東端)的聖約翰堂。 1889年,美國監理會女佈道會金振聲牧師(女)在申衙前(今景德路中段)建“三堂”,後移長春巷,並於1924年5月由美籍韓明德牧師(女)移建於養育巷,並更名為救世堂。 1959年,因教會實行聯合禮拜而關閉。教堂主體建築內部結構被新華書店改建當倉庫,後來又出租給婚紗店,後部附屬建築被兒童醫院當作員工家屬大樓。2004年12月23日,被列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築。2010年,蘇州市基督教兩會依法將救世堂收回,同年修復後命名為慕家花園堂,至12月12日復堂。 救世堂後面的第十六中學,是於1889年由金振聲牧師(女)創辦的教會學校,原名“長春學堂”,後更名為“英華女中”,1960年更名為“蘇州市第二初級中學”,1971年改名為“蘇州市第十六中學”。根據1959年前在救世堂禮拜的信徒回憶,救世堂門前原本有一大院,院內有附房,院子中央有一顆很大的塔松,教堂入口處有放置五排座位的二層閣樓,南北兩側有樓梯可上下,堂內為拱形圓頂結構,牧師在台上講道時,餘音繞梁,不絕於耳,當時由湯模牧師和周瞬華傳道(女)牧會。 教堂群佔地2538.67平方米,建築面積2257.49平方米。現存救世堂其實是三幢民國時期翻建的建築群。東側沿養育巷路的是禮拜堂,西側兩座兩層樓高的歇山式屋頂建築是早期的牧師樓,現已改為民居,整個教堂建築群呈倒“L”型佈置,並在牧師樓南側圍成一個小院子。禮拜堂的北側、南側現已為民居樓,西側與牧師樓之間的空隙,也被加蓋出來一間房。經過時間的推移,整個建築群只有東側沿著市政道路有出口,其他三面則被其他所建築包圍。 救世堂的平面呈矩形佈置,平面佈局構成簡單,四面牆體採用紅磚混砌,內部設置了鋼筋混凝土柱用於支撐二層樓板。教堂東側為主入口,並設置了三個大門,中間的大、兩側的小,入口處設有屏風,再往後便是大廳,內設數排座椅,南、北兩側分別設有兩個疏散門主要功能用於禮拜、聚會等大型活動。大廳西側盡頭是聖壇和講台,講台南側開設小門,通往室外,北側有一個設備用房。首層入口處北側有直通二樓的樓梯,二樓由走廊分開成南北兩側的辦公用房,西側端頭有樓梯能直通室外。 教堂坐東朝西,東側入口為混合結構建築,紅磚一順一丁式扁砌外牆,歇山式屋頂四坡落水,紅平瓦覆蓋。東牆頂部樹立十字架。教堂的室內也十分簡潔,牆面和天花板都採用純白色塗料進行簡單的粉刷,一層進門就是一個禮拜堂,二層房間主要是辦公和一些小的輔助房間。 救世堂的歷史可追溯至1889年,最初設在申衙前,1924年遷移到養育巷。牆角基石上書寫「前有禮堂,已逾廿稔,不敷應用,更謀推廣,購地鳩工,斯堂乃成」及「監理公會、救世堂、民國十三年五月」字樣。 朝南一面碑上寫著:前有禮堂,已逾廿稔。不敷應用,更謀推廣。購地鳩工,斯堂乃成。

耶穌教堂,現蘇州聖約翰堂 (St. John’s Church of Soochow)

蘇州聖約翰堂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十梓街18號(東端),蘇州大學本部(原東吳大學校園)西校門外,為​​美南監理會在蘇州創建的第一座教堂(另外2座是宮巷的樂群社會堂和養育巷的救世堂)。 簡介 聖約翰堂是國內絕無僅有的一座通體由禦窯金磚打造而成的宗教建築,自1915年建成至今已逾百年。該堂是基督教傳入蘇州後建造的第一所教堂,始建於1881年(清光緒七年),由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潘慎文(Alvin Pierson Parker)在天賜莊(意為上帝所賜的地方)建造,首堂(East Soochow Methodist Church)名為“耶穌堂”,有400個座位。由美國肯塔基州的Buffington先生捐款修建,為感謝他的夫人,所以將首堂命名為Nicolas Chapel(尼古拉斯耶穌堂)。來堂的信徒也基本上都是博習書院(東吳大學前身)的學生。 「首堂」1881年的紀念石碑,至今保留在聖約翰堂。 Missionary Voice《傳教士之音》收錄了一則特別溫暖的修建故事。建造聖約翰堂的工人是一位基督徒,是在修建東吳大學孫堂(即孫樂文堂Anderson Hall)時受洗入教的。而建造聖約翰堂時,他不收一分錢,而且還用自己的積蓄來支持建設。他微笑著說過多次,“天父無時無刻不在幫助我,因為在我工作的2個月中,除了周日和晚上下雨,每天都是晴空萬裡呀!” 20世紀初,蘇州的基督徒人數增加,到1915年,中華監理公會(M.E.C.S. China Mission)收到密蘇裡州聖路易斯聖約翰堂的專案捐款13,000美金,用於興建新禮拜堂。在文乃史(W. Nance)給母會的信件中,他提到有六家建築工作室的方案入選,但是就算是選擇了價格最低的方案,捐款也只能剛剛好。 ‍‍‍‍‍‍根據文乃史的記錄,Algar & Co(Algar & Beesley)愛爾德和畢士來建築行是聖約翰堂的設計者。這所在上海註冊的英國建築洋行,當時在中國也是非常有名。他們設計過安妮女王風格的圓明園公寓,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大樓,以及李鴻章在上海的私邸-即張愛玲故居。監理會拆除了首堂,新建了一座建築面積1855平方米,有800座位的西式教堂。教堂易名「聖約翰堂」,以紀念捐款協助建堂的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的聖約翰堂。聖約翰堂的設計者是美國人約翰.M.慕爾博士,與天賜莊聖約翰堂建築風格一致、面積大小一樣的目前還有兩座,一座在美國聖路易斯,一座在日本神戶。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博士的祖父李仲覃牧師(1870-1941)為該堂的首任華人主任牧師(教區長),毛吟槎、江長川、朱味腴、楊鏡秋等牧師亦相繼在該堂事奉。 李仲覃,1870年生於蘇州,原名李應積,字仲覃,自小受洗,夫人蔣氏出自常熟望族。16歲在美國監理會潘慎文牧師處接受堅振禮加入監理會。他二十歲從博習書院畢業後接受了專業的神學培訓,並潛心研究英文、希伯來文和希臘文,專注於傳道工作。三十三歲被任命為監理會蘇州東牧區主任傳道。四十歲委任為監理會蘇州教區長,是華人被委任此職的第一人。 1915年,蘇州監理會首堂(又稱耶穌教堂,建於1881年)拆除,新建聖約翰堂,李仲覃是聖約翰堂首位華人主任牧師。李仲覃牧師於1941年逝世,享年72歲。聖約翰堂內有《李仲覃牧師紀念碑》,碑文簡述其生平:「三十求真,四十闡述真,五十悟真,七十又二而歸真,真人真人,典型常存」。 李仲覃的父親李子義牧師,生於1844年,清江蘇南匯縣人,是監理公會在蘇傳教中第一名歸信者,1869年受洗成為蘇州美監理會第一代信徒,也是美國監理會在蘇州培養的第一位華人傳道。李仲覃是他的次子,早年跟隨藍柏(James Lambuth)傳教士來到蘇州,在蘇州傳道數十年,並在周邊宣教,1904年逝世。 ‍‍‍‍‍‍‍‍‍‍‍‍‍‍‍‍後人評價李子義牧師:「李牧子義,江蘇南匯人,秉性坦白,胸無城府,升台講道,誠懇動人。峰做學生時,聽他講經說,餘所講的,要你們實行,你們若不實行,餘下次再要講這個題目,好像約翰年老時,常勸人說,你們要彼此相愛一樣。 李仲覃牧師1889年畢業於博習書院(Buffington Institute),畢業之後,得到宮巷書院孫樂文(D.L.Anderson)校長的敬禮兼留教士。他與長兄李伯蓮(L.G.Lea)一起,教授國學,數學,科學和神學。在1907年的傳教士百年大會中被選為總幹事,當時600餘名全國各地基督教各宗派領袖齊聚上海,教會仍由外國傳教士把持,參加傳教士百年大會的中國人仍寥寥無幾。之後於1910年李仲覃擔任聖約翰堂的首任華人主任牧師,是蘇州連環司職務(即後來的教區長),作為聖約翰堂的第一位華人主任牧師,他嘔心瀝血打造教會的根基;1923年在陸軍監獄佈道,42名犯人受洗。除傳教業務之外,身為蘇州教區長,李仲覃也參與蘇州教會醫院的管理。由於蘇州博習醫院的成功,1918年,江蘇武進縣(現常州市)士紳請求與蘇州監理會合建武進醫院。博習醫院派美籍醫生芮真儒前往,代表蘇州監理會擔任該院董事。這是常州市的第一所西立醫院,李仲覃是常州市現代醫學的創始人之一。 1920年,李仲覃由來訪的美國監理會會督推薦,以“最有能力的佈道者和年議會最有影響力的成員”,被美國弗吉尼亞州監理會創辦的倫道夫-梅肯學院(Randolph- Macon College)授予神學博士學位。他是第一位被授予此榮譽的華人牧師。 歷史發展 自從鴉片戰爭爆發和中外條約簽訂後,基督教漸漸從上海傳入蘇州。西教士大都從華俗,用漢名,學中文,先在荒僻處租屋,漸向鬧市發展,同時也往鄉村傳教。其宣教工作注重興辦科教文衛,力促民生慈善和社會公義,如興辦學校、醫院、孤兒院,反吸食鴉片,反婦女纏足,救濟扶助貧弱等,從而廣泛傳播現代文明,推動社會進步,促進蘇州近現代化進程。 1881年(清光緒七年),美國監理會宣教士藍柏、潘慎文博士在蘇州天賜莊折桂橋畔購得地建堂,起名“首堂”,可容400人同時聚會,此為聖約翰堂前身。首堂於1882年1月8日獻堂;此前1877年,藍柏之子藍華德在天賜莊租三間民房,開設中西醫院,即博習醫院,蘇大附一院之前身。 1882年藍柏的女婿柏樂文醫生到天賜莊同藍華德醫生辦理博習醫院醫務,兼佐聖約翰堂佈道工作。 1889年,美國監理會女傳教士金振聲在申衙前(今景德路中段)建「二堂」(救世堂前身),1891年美藉傳教士韓明德在宮巷與蓮目巷口搭棚佈道,是為「三堂」(樂群社會堂即宮巷堂前身), 1915年(民國四年),因信徒倍增,監理會拆除首堂,新建一座氣勢恢宏的大教堂,建築面積1855平方米,可容納800多人同時禮拜,當時是蘇州十大建築之一。同一圖紙、同一結構的聖約翰堂全世界有三處,一所在美國聖路易斯,一所在日本神戶,還有一所即蘇州聖約翰堂,由美國人約翰·慕爾(Dr.John.M.Moore)博士精心設計,在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市的聖約翰堂幫助下建成。為了紀念衛理公會的創始人約翰衛斯理,堂命名為聖約翰堂。 20世紀初,教會本土化和自立運動興起。李仲覃牧師(1870年—1936年),1910年任蘇州教區教區長,是中國第一個華人教區長,兼任首堂主任牧師。 1915年聖約翰堂建成後,李仲覃為聖約翰堂首任主任牧師,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李政道博士即為李牧師之孫,兒時曾在此生活過一段時間。 1920年李仲覃牧師調任上海景林堂(今景靈堂)主任牧師,並擔任美南監理會百年大會總幹事。現聖約翰堂內有《李仲覃牧師紀念碑》,記述其生平大略。 1924年發行《福音光》雜誌,先後以毛吟槎、程小青為編輯主任。 1925年,聖約翰堂辦“益德社”,於濂溪坊內設夜校,有絲竹、京劇、衛生等組,該社1934年遷至五卅路口,不久撤併。抗戰勝利後,1946年,楊鏡秋來聖約翰堂任主任牧師兼任蘇州教區長,至1950年代初期。毛吟榿、江長川、朱味膄等老牧師亦相繼在該堂侍奉。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外籍傳教士撤離,並斷絕經濟聯繫,聖約翰堂由中國教牧人員管理,走上三自革新道路。 1951年起,蘇州教會事業陸續改為公辦,除堂內宗教活動外,教會不再辦其他事業。 1955年,蘇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1958年,蘇州宗教界參加社會主義教育學習班,隨後掀起一場「獻廟、獻堂、獻產」的運動,聖約翰堂等多處教會房屋都屬「包經租」範圍,於是1959年起,由房產局代租給蘇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院方曾在堂內辦護士培訓班、護士學校,後作為醫院禮堂,以後又改為民居。 改革開放後,各地教會陸續恢復活動。 1994年7月16日,經蘇州市政府批示同意,聖約翰堂房產歸還教會。因年久失修,堂內木結構已腐爛,地板被蛀空,樓梯斷裂,大堂屋頂也全部坍塌,遂進行了重修復原工程。 在修復工程籌備期間,得到政府撥款,信徒奉獻並得李仲覃牧師的外孫楊麟先生慷慨相助。 1996年10月,聖約翰堂開始修復教堂工程,歷時十五月,於1998年5月竣工。教堂恢復原容,莊嚴肅穆,聖約翰堂歷經百年滄桑,煥發新生。 1999年,聖約翰堂成為蘇州市基督教兩會辦公所在地,同時擔任江蘇省基督教蘇南義工培訓中心。 1998至2000年間,江蘇省基督教蘇南義工培訓中心在聖約翰堂共開辦了四期義工培訓班,累計171名學員參加。分別來自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揚州、泰州、南通等蘇南、蘇中的八大市教會。其中有不少學員現已成為各地教會的骨幹力量,有的還成為各地基督教團體和堂點的負責人。 2003年聖約翰堂獲準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同年,宮巷堂因教堂房屋大修,宮巷堂的所有宗教活動搬至聖約翰堂。 2005年10月,宮巷堂大修完成,宮巷回堂遷。2005年11月6日,聖約翰堂正式複堂。2007年成立第一屆堂務管理委員會,信徒數量逐年增加,聖約翰堂於2009年實施小組化牧養,依信徒年齡劃分常青、中年及青年三大牧區,依功能設有聖禮崇拜部、牧養關懷部、迎新培訓部、文字活動部、行政後勤部等部門,並有各類團契各式小組40多個,活躍近200位參與各種義工服事的弟兄姊妹。2020年6月,聖約翰堂再次大修,歷時六個月,於當年平安夜回遷,弟兄姊妹在大廳慶祝主耶穌的降生。 […]

監理會在蘇州傳教士列表

英文姓名 中文姓名 出生 逝世 到达中国 驻扎地点 Alvin Pierson Parker 潘慎文 1850年8月 1924年 1875年 苏州 Walter Russell Lambuth 蓝华德 1854年11月10日 1921年9月26日 1877年 苏州 W. H. Park 柏乐文 1858年10月27日 1927年12月14日 1882年12月2日 苏州 D.L.Anderson 孙乐文 1850年2月 1911年 1882年12月2日 苏州 Virginia M.Atkinson 金振声 1861年11月8日 1941年12月12日 1884年10月18日 苏州 J. W. Cline 葛赉恩 苏州

博習醫院,現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地址:蘇州市,姑蘇區,十梓街188號博習醫院(Soochow Hospital)是美國南方監理會在中國蘇州創辦的一所西醫醫院。 歷史 美國南方監理會自1848年開始派遣傳教士到中國傳教士,傳教區則集中在上海、蘇州、常州、湖州一帶。 1882年5月20日,美國監理會派遣2位剛從美國醫學院畢業的醫療傳教士-柏樂文(William Hector Park,1858年-1927年)和藍華德(Walter Russell Lambuth)從紐約出發,取道英國,12月2日在上海登陸,12月17日抵達蘇州。 [1] 藍華德與柏樂文到蘇州後,也就是在蘇州城東部的天賜莊買了7畝墓地,在原有診所的基礎上創辦了博習醫院。 1883年4月8日,醫院動土起建,11月8日,博習醫院正式開幕。建成中式平屋8幢,分別作為門診室,內、外科病房,手術室、戒菸室、宿舍、洗衣房及廚房。當時設病床30張。據監理會刊物稱這是中國內地(不包括通商口岸)最早的一所正式西醫醫院[2]。儘管當時中國社會對於西醫尚難以接受,由於柏樂文善於交往,為人謙和,不久就獲得當地人士的信任,在開辦的第一年的門診量即達到7,600人次,他自己也獲得“柏好人”的美譽。 1884年,柏樂文回美國繼續深造。 1885年,藍華德被監工會派往日本傳教。 1886年,柏樂文完成學業重返蘇州,擔任博習醫院院長職務,直到1927年退休回美。 柏樂文在蘇州博習醫院,將許多西方最新發明的技術,例如消毒法、麻醉術、x光機等介紹到中國,蘇州博習醫院是中國最早使用X光機的醫院[1][3 ]。 1888年,柏樂文又創辦了一個醫學班培養學生,當1901年3月,監理會在蘇州天賜莊創建東吳大學後,該醫學班在1904年歸併東吳大學,籌建醫學院。 1920年,柏樂文利用監事會、洛克斐勒基金會及地方捐款的20萬銀元,拆除博習醫院原有中式平房,興建1幢3層半住院大樓及1幢2層門診大樓,擁有100張床位。建築工程於1922年春落成,是當時中國相當先進的一所西醫醫院,被美國外科專家評價為「如此醫院全中國僅三、四處而已。」。 1927年春,柏樂文退休返回美國,同年12月14日逝世。他的骨灰被運回蘇州,安葬於葑門外安樂園。 1939年,監理會與美以美會合併,改稱為基督教衛理公會,1941年,監理會中國傳道區也改為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的華東年議會,博習醫院的隸屬關係也隨之改變。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美籍人員均被關進集中營,醫院停辦。 1951年,蘇州博習醫院被蘇南人民行署衛生處接管,1954年6月更名為蘇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1957年,成為蘇州醫學院附設醫院。 1970年代,醫院西遷,舊址改辦蘇州衛生學校。 1988年,又分出蘇州醫學院附設第二醫院。 2000年,隨著蘇州醫學院與蘇州大學合併,又改名為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現分為兩個院區,舊院區位於十梓街188號;新院區位於蘇州市平海路899號,2015年8月28日啟用。 博習醫院第一個年度報告(1883)概覽 醫院年報,顧名思義,一年之醫院綜合報告,類似今日之年鑑,它不僅忠實記錄著醫院發展的前行軌跡,而且蘊含著眾多醫學特質的文化元素。往往年報一冊在手,各項工作盡收眼底,各項數據、明細收支,則一目了然。 在建院130週年之際,為了收集和整理醫院發展史,2013年10月21日,我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協和神學院伯克圖書館文獻特藏室裡,翻拍了一本講述光緒九年( 1883)創立博習醫院(今蘇州大學附設第一醫院-下同)詳細經過的年報-《Annual Report of the Soochow Hospital, The First (1883)》(《博習醫院第一個年度報告〈1883〉)。由於年代久遠、動盪變遷,年報流失;在國內無存的情況下,這份博習醫院創建之初的第一本英文版年報,又因無中文版,其史料價值彌足珍貴(圖1、 2、3)。 英文版《博習醫院第一個年度報告〈1883〉》,由美國長老教會差會1884年上海出版,除封面、封底、醫院平面圖插頁外,正文共計34頁。 醫院年報記錄時段為1883年1月至12月。即藍華德博士和柏樂文博士於1882年11月2日返華抵滬稍事停留後,當月20日他們到達蘇州。在籌建醫院的同時先開診所,並於1883年1月9日開始營業。醫院告竣後,則於同年11月8日正式向民眾開放。 醫院年報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從監理會醫療工作之發軔、博習醫院創建背景、開辦緣起、募捐籌款,基本建設、奠基開業、醫療工作、傳遞福音等方面均有詳盡概述。天氣環境與公共衛生相關聯,也引起他們的關注,醫院年報在封三還刊登了由傳教士潘慎文觀測記錄的蘇州氣象摘要(1883年6月-12月)。 紙墨無言無語,文字閱讀有聲。透過概覽醫院年報,使我們穿越時光隧道,觸摸認知博習醫院開啟前後情景。 美國南方監理公會在華奠基,是以上海為根據點,蘇州為大本營,松江、湖州(吳興)、常州(武進)等地為發展區。其醫藥事業於1848年4月開始,由美籍宣教士戴樂(Charles Taylor,M.D.)醫生夫婦及美籍宣教士秦右牧師(B.Jenkins,M.D.)夫婦發端於上海,持續五年之久;1854年雷大衛(D.C.Kelley, M.D.)醫生兼牧師接續戴醫生的工作,繼續醫藥事業,但不久就因病中斷,雷醫生返回美國。 1859年,美國傳教士藍柏(James William Lambuth)來蘇州發展,當地“風氣未開,收效甚微”,只能無果而返。相隔10年後,1869年,藍柏再次到蘇州,在天師莊(即現今天賜莊)一帶開展佈道和行醫工作。藍柏等在天賜莊初立根基後,教會又派藍柏長子藍華德(W.R.Lambuth,M.D.)到蘇州輔佐其父工作。 1877年,美國宣教士藍華德醫師來華重新開始,在南翔、蘇州一帶繼續醫藥事業,試驗各種醫療傳教方式,並在蘇州城東天賜莊(原名天師莊)租賃三間民房,創辦了一個診症所,提名為“中西醫院”,即將來之博習醫院。 在試辦三年的基礎上,美國監理公會確定在蘇州開設醫院。 1880年,美國宣教士藍華德醫師奉命回美國研習醫院建築與管理,計畫在蘇州設立更完美醫院。 1882年11月2日,藍華德攜其妹夫柏樂文(William Hector […]

思杜堂,现蘇州使徒堂 (Apostle Church of Soochow)

思杜堂,今名使徒堂,是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古城內養育巷130號的一所老教堂。 1872年,美南長老教會派遣杜步西牧師夫婦到蘇州傳道,在養育巷購地建教堂,1920年杜步西牧師去世後,杜步西太太及其子杜翰西再度來蘇州繼續工作,併翻建教堂,1925年新堂落成,為紀念杜步西牧師而命名「思杜堂」。 教堂佔地1330平方米,建築面積1016平方米,東西長18.9米,南北進深14.5米。禮拜堂為磚木結構,2層樓房,坐東朝西,西南角為方形鐘樓。樓上可容納500人集會。當時信徒多數是在盤門種客田的江陰人。 1951年,中國大陸批判崇洋媚外思想,將思杜堂更名為使徒堂。 1959年,中國基督教新教三自愛國教會實行“聯合禮拜”,使徒堂又改稱耶穌堂,它和樂群社會堂(今宮巷基督教堂)是蘇州決定保留的2座教堂。 1966年,文革開始,使徒堂被關閉,由蘇州乳膠廠佔用。 1980年4月6日復活節,使徒堂恢復禮拜,成為江蘇省文革後首先恢復開放的第一所教會。 199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早期的使徒堂由前後兩個內院組成,主入口面朝西,西側小廣場用於大型集會,東側內院為牧師及家庭成員日常生活及事務開展之用。 1998年,養育巷道路拓寬工程開展,教堂西側的圍牆被拆除,場地向內縮進15m,原廣場變成道路。主立面山牆造型簡潔,南側附鐘樓,形成不對稱格局。教堂採用青磚砌築的梅花丁清水牆,白漿勾縫為典型的蘇式做法。首層為長方形窗外窗,二樓為圓弧外窗。教堂平面為簡化的巴西利卡式。內部共兩層,一層房間分南北向佈置,中間設置內廊連接,功能主要為唱詩班練習和小規模聚會。西南角鐘樓內部為折行三跑樓梯,可通往二樓大廳及西側的室外階梯。二層為教堂大廳。屋頂的鋼結構採用桁架作支撐體系,桁架形式類似豪式桁架和剪刀式桁架,屋架跨度約15m。由於豪式桁架缺陷的存在,其跨距較大,下弦受拉力較大又較長,容易出現裂紋等缺陷的存在而影響其強度,同時下弦的螺栓連接屬變形較大的柔性連接,因此設計師考慮到以上問題後,將桁豪式桁架的跨度縮短,並在兩端增加斜撐鋼樑,這種類似剪刀架的桁架形式,在蘇州古城區內極為少見。桁架上垂直均勻的佈置著鋼樑,鋼樑上的PVC裝飾板包覆著屋頂面層的內部做法。這種「格構化」的鋼桁架,其強度與剛度比木樑更優越,彌補了木結構屋頂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問題。在彩色上鋼構件在表面塗上白色塗料,顯得更加輕盈,大廳在空間上顯得更加寬敞。多元文化的西班牙建築風格,在建築細節上呈現出許多精美而簡潔的裝飾。首先,基座勒腳採用米色石材,沿著建築四周圍繞,勒腳的剖面由多種形狀組成,從立面效果上看,建築整體效果體現的更加沉穩。其次,教堂外牆採用的是青磚砌築的梅花丁花紋清水牆,白漿勾縫側則運用典型的蘇式做法—內凹窪縫,這種做法又稱“鏤活”,做工精細,手法獨特,透過這種將青磚(青色)和白漿(白色)在色彩上對比的處理方法,能將教堂整體色調體現的較為樸素。首層外窗採用長方形窗,上下90mm寬的窗台石壓邊,二層外窗採用圓弧窗,窗上方採用的是豎向青磚和米色石材的窗楣砌築的圓拱,圓拱紋路的出現打破了整個南北立面材質韻律。 關於杜步西 杜步西(Hampden Coit DuBose,1845年—1910年)是美南長老教會派往中國的傳教士,中國禁煙會(Anti-Opium League in China)的創辦人。 杜步西出生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畢業於哥倫比亞神學院。 1872年,他和妻子宝琳 (Pauline Elizabeth McAlpine DuBose,1850-1914)受美南長老教會派遣前往中國傳教,定居在京杭大運河畔的蘇州。 他在中國目睹鴉片造成的災難,和柏樂文等傳教士和基督教醫療工作者成立中國禁煙會[1]。杜步西擔任首任會長。 1899年,禁煙會出版了影響深遠的書籍Opinions of Over 100 Physicians on the Use of Opium in China。書中闡述了禁煙會的宗旨,陳言鴉片的危害,最終影響了公眾輿論反對這項貿易。終於,杜步西獲得了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美國國會和萬國禁煙會的支持。 1906年,禁煙會取得成功,英國國會聲明鴉片貿易是「道德上沒有辯護餘地的」。杜步西徵集了一份超過1000名在華傳教士簽名的請願書,上書給光緒皇帝。皇帝下詔,逐字模仿杜步西起草的請願書,禁止鴉片的貿易和吸食。 在一封寫給美國參議員John McLaurin的信中,他呼籲美國負起對鴉片貿易的責任,因為,它和英國一同因損害中國人而獲利。 1891年,在美國被選為美南長老會大會領袖。杜步西在蘇州的傳教生涯持續了38年之久,直到1910年他在那裡去世。 年輕的杜步西帶著新婚妻子啟程,經上海、杭州,來到蘇州。初到蘇州,人地生疏。杜步西與妻子在養育巷和富郎中巷交會處租屋住下,開始了漫長的宣教生涯。夫婦倆勤勉敬業,先在蘇州城內盤門葑門開始,漸入周邊的楊家橋、橫涇、光福等鄉村傳道,再遠至太湖一帶。與蘇州人接觸一段時間後,他們開始適應蘇州生活,並學習蘇州話;還特地拜訪當地名師宿儒,虛心考訂方言文學。他們通常上午讀書,下午講道,寒暑不辭。當時在中國宣教絕非易事,杜步西曾感嘆道:「在美國用三四周時間,就可以使一個城鎮全部皈依基督,可是在中國改變一個城市的信仰則需要三四個世紀」。其艱難可想而知!在蘇州站穩腳跟,逐步打開局面後,杜步西在養育巷東側購得荒地5畝7分,興建了長老會盤門教堂,即今日“使徒堂”之前身。教堂建成後,杜步西開堂佈道,格外殷勤,不久即聲名遠播,連許多在附近種菜的人都跑來聽他講道。有記載說「一時信徒麋集,車轍盈庭」。經數年之功,杜步西等傳教士不僅在蘇州城區設立了教堂,而且還在蘇州四圍的滸關、陸墓等8個鎮設立教堂14處。隨著他們深入民間與蘇州人親密接觸,發現蘇州一帶吸食鴉片問題很嚴重。雖然林則徐禁煙運動已過30餘年,鴉片戰爭也已成往。但他依然看到鴉片流毒甚廣,遺害無窮,令人觸目驚心。因此他內心產生出一個強烈的感覺,並做出決定:我要為中國人做些什麼。於是杜步西和美國監理會宣教士、博習醫院創始人柏樂文(William Hector Park,1858-1927)等傳教士,發起成立了中國禁煙會(Anti-Opium League in China),由杜步西擔任首任會長。這是中國最早的禁煙會。杜步西也徵集了一份超過1000名在華宣教士簽名的請願書,上書給光緒皇帝。 1906年,禁煙會成功。杜步西年少時就博覽群書,累積了豐厚的知識。來華後,他從事宣教與社會關懷工作之餘,不斷充實對神學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社會時事的了解。他十分關注基督信仰與中國文化的關係,寫下了《在華傳道-傳福音給外邦人》、《中國的三教:儒、釋、道》、《天道講台》等書。宣統二年(1910年)陽春三月,杜步西在其居住多年的大衛巷寓所內(今倉米巷內)去世,回歸天家,享年65歲,葬於申江八仙橋公墓。杜步西在蘇宣教38年,他的慈言善行感動了無數蘇州人。他過世後,不少人自發性地紀念他。崑山儒生張祖齡為他撰寫碑文,並由匠人銘刻在碑文中。其中有云:「先生雖死,如永生也。凡我教友,當禱祝以俟之,是為記爰,銘其詞曰……巍巍先生,道參古今,……品行卓卓,塵埃不侵,振衰扶弱,華美交深渺矣,先生中外同欽。杜步西和寶琳共生育5個兒女。杜步西離世後,1914年2月,寶琳逝世,後合葬於蘇州。後來其子杜翰西(Palmer Clisby Dubose)來蘇接續他的工作。 1920年杜翰西翻建了教堂,為紀念父親杜步西,特命名為「思杜堂」。杜翰西在蘇繼續宣教,後來因病回國。 據說使徒堂還有一個創始人是費啟鴻 (George Field Fitch,1845-1923),使徒堂是美國南長老教會在蘇州設立的教會,當年作為美國長老教會在蘇州傳教的,還有美國北長老教會。長老教會是美國的一個歸正宗教派,在1789年美國革命時期成立,1861年美國長老教會因廢奴問題而分裂為南長老教會與北長老教會。南北長老教會在1867年向中國派出了傳教士。第一個傳教基地在浙江省會杭州。一開始傳教士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隻,沿著京杭大運河逐步向北擴展,後來也隨著鐵路向中國內地不斷延伸。蘇州位於大運河畔,接近杭州和上海,成為長老教會傳教工作的先行基地。美國北長老教會傳教士費啟鴻(George Field […]

蘇州基督教新教

苏州基督教新教传入苏州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下半叶。1946年,苏州基督教共有卫理公会、长老会、圣公会、浸信会、安息日会、使徒信心会、基督徒聚会处 、灵粮堂8个宗派的14所教堂,9个分堂和布道所。 文革期间,所有教会活动被迫停止。1979年下半年,苏州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教会组织恢复。1980年起,部分旧教堂陆续修复开堂。 历史 晚清 基督教新教传入苏州最早可溯源于19世纪下半叶。 1858年,美南监理会传教士从上海首次访问苏州。 1860年,太平天国军攻占苏州以后,美国传教士高帝丕、花兰芷、赫威尔来苏,受到良好的礼遇。1860年7月初 ,英国伦敦会的艾约瑟、杨格非、杨笃信等五人也到苏州,会见了忠王李秀成,了解太平天国的真实情况,得到圆满的答复。 1867年,戈登手下的军官史密德作为美北长老会宣教士来苏开辟基地,在盘门小仓口设学布道,开始培养传道人员。 1868年,美南监理会差会得以正式在苏州立足。1869年,美南监理会牧师蓝柏和华人曹子实在十全街5号信徒殷勤山家中开设布道所并开办存养书院。 此后,美南监理会在苏州陆续设立了3个主要教堂:天赐庄苏州圣约翰堂、宫巷乐群社会堂和养育巷救世堂;以及著名的东吴大学、景海女师和博习医院。 1872年,美南长老会牧师杜步西夫妇亦来苏,在葑门城桥头设学,并在养育巷购地自建教堂(1925年重建,名思杜堂)。 其他美国差会,包括美北长老会、美南浸信会和美国圣公会等也陆续抵达苏州,建立起自己的传教、教育和医疗事业。 民国 民国期间,苏州教会发展日益迅速。五卅惨案前后,爱国人士不满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发起非基督同盟运动。在这同时,基督教内部也开展本色运动,发起了请求和平活动。教会中有识之士也适应潮流,聘华人任教会学校和医院负责人。1928年,杨永清任东吴大学校长,为华人教会大学校长第一人。基督教将本色运动重点放在农村。抗日战争期间,教会一度陷入困境。 抗战胜利后,西方差会又复兴,城乡各堂全部恢复。至1946年,苏州基督教共有卫理公会、长老会、圣公会、浸信会、安息日会、使徒信心会、基督徒聚会处 、灵粮堂8个宗派的14所教堂,9个分堂和布道所。 人民共和国 解放初,各教会基本维持原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外籍传教士撤离,苏州基督教断绝与外国包括经济在内的一切联系,教会和教堂全部由中国宗教组织自主管理,走上三自道路。1955年4月13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苏州市分会成立,使苏州基督教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文革浩劫期间,所有教会活动被迫停止。1979年下半年,苏州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教会组织恢复。 1980年4月6日复活节,思杜堂(即今使徒堂)修复开堂。 1981年10月11日,宫巷乐群社会堂修复开堂(即今宫巷堂)。 1999年,苏州圣约翰堂修复,作为苏州市基督教“两会”(苏州市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苏州市基督教协会)办公场所和苏南义工培训中心。 教堂 使用中 苏州圣约翰堂:1869年美南监理会差会在苏州创建的第一座教堂,又名首堂。1882年以后位于城东南的天赐庄(今十梓街东端,苏州大学门前),1915年重建。 乐群社会堂(宫巷堂):1891年美南监理会差会创建,位于古城中心部位的宫巷。1921年重建。 思杜堂(使徒堂):1872年美南长老会差会创建,位于城内养育巷。堂名是为了纪念该会传教士杜步西。1925年重建。 狮山堂:位于新区玉山路170号,于2007年7月献堂。有主堂1座,附房1座组成。 救世堂:1889年美南监理会差会创建,1924年重建后,位于城内养育巷慕家花园口。现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教会收回修复后复堂。 独墅湖教堂:位于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旁边,2008年上半年奠基,2010年献堂。 甪直堂:位于吴中区甪直古镇,1939年建堂,2003年重建。 相城堂:位于相城区阳澄湖西路1800号,2011年开始立项,2013年奠基,2015年底建成并开启试运行,占地面积约4亩,总建筑面积5486.15 m²。教堂以三楼主堂和一楼四个小礼拜堂为主体,南北三层建筑结构通过回廊和主体相连,时空和光线相搭配,可容纳1200人同时进行礼拜。 遗迹 崇道堂:1899年美南长老会差会创建,位于齐门外大街138号。1913年重建。1958年改齐门小学 嘉音堂:1896年美南浸信会差会创建,1909年建教堂,位于谢衙前29号。1958年拆除[2]。 浸礼会堂:1888年建,在今临顿路216号,1950年代被占用,1999年拆除。 师麦堂:1909年美南浸信会差会创建,1958年拆除 新民堂:中街路小学内 天恩堂:1902年美国圣公会差会创建,位于桃花坞。 救恩堂:1901年美北长老会差会创建,位于阊门外上塘街上津桥东,1928年重建,1960年代拆建为工厂宿舍。 使徒信心会堂:1919年使徒信心会创建,位于民治路。拆建为民宅。 安息日会堂:1950年在人民路原76号建堂,1958年被占用,1960年代因拓路拆除。 灵粮堂:东白塔子路狮林巷口 浒关基督教堂:1932年美国差会创建,位于北津弄。 前教会学校 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美南监理会差会创建,位于天赐庄,现为苏州大学。 东吴大学附属中学 景海女师(Laura Haygood Memorial […]

蘇州滸關基督教堂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北津弄26號周邊都已經拆除了但教堂還保留著,附近蓋的大多都是住宅區。 此教堂建于1932年,建堂所需款項由宋美齡捐資奉獻銀洋200元,教堂奠基人是沈樹本牧師。沈樹本牧師原籍浙江寧波,在上海長大,原是上海名校中西女校的數理教授,任教期間曾是宋慶齡、宋美齡的執教老師,後來被蘇州博習書院(東吳大學前身)聘為教授。不久,沈樹本辭去教書工作,獻身傳道事業。 獅山堂下屬的滸墅關基督教堂歷史非常悠久,建於1910年,舊稱耶穌教堂,當時有兩所,分別坐落在滸關鎮下塘寺橋弄內和上塘北津橋弄。現在說到的滸墅教堂即上塘,興建於1932年,是當時蘇州民治路教堂牧師沈樹本管轄的12座分堂的第一分堂。沈樹本當時在民治路上,是個曾經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接見的牧師。 蘇州地區的教堂,大多跟美國傳教士杜步西分不開,光緒年間,他來到蘇州,上午讀書,下午講道,寒暑不辭,也致力於民間的禁煙活動。後來,杜步西在養育巷東側購得5畝多荒地,建造了教堂,並以此為中心,在蘇州附近佈道。滸墅關鎮的教堂就是由他設立的,只是那座教堂在滸關鎮的寺橋弄,原朝陽小學所在地。他過世後,蘇州的百姓為了紀念他,就將養育巷的教堂取名“思杜堂”,後改為“使徒堂”。

蘇州景海女校(Laura Haygood Girls’ School)

現蘇州大學,蔡蘇娟曾就讀於此,教會學校,旁邊有傳教士在蘇州建立的聖約翰堂和苏大附一院。 關於蔡蘇娟介紹可延伸閱讀她的簡介:https://www.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cai-sujuan 寫作書籍「暗室之光」https://cmchurch.org/queen-of-the-dark-chamber/

招募學科和託管老師

地點:園區,湖西 學科老師:可兼職,負責小學和初中各類學科的教學。,男女不限。 託管老師:全職,負責小學和初中學生放學後的照料,需要輔導簡單的作業,時間從週一到週五的15:30-22:00,只限女老師。 有意者請聯繫,電話:051265823589;微信:lifetravelling

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歷史

東吳大學為美國監理會所創,校董為林樂知先生,這個名字於我實在親切,正是此人創建了我們的景林堂。出乎意料在進校必經的十梓街上偶遇近年剛恢復禮拜的聖約翰堂,規格嚴整,簡約哥特式,與東吳大學同屬昔日監理會教產。從建築上就能看出同根同源血緣關係。有趣的是同行中還有一位沐恩堂的姊妹,該堂和景林堂同屬監理會兄弟教堂。 聖約翰堂建於1881年,重建於1915年,是蘇州最早的一座氣勢雄偉、莊嚴美觀的基督教堂。同一圖紙、同一結構的聖約翰堂全世界有三處,一所在美國、一所在日本,還有就是中國蘇州的這一所。 1881年,美國監理會宣教士潘慎文博士於天賜莊始建耶穌教堂,有座位四百。後教會發達,信主日眾,於1915年拆舊重建更名為聖約翰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博士的祖父李仲覃牧師為堂的首任華人主任牧師,毛吟榿、江長川、朱味腴、楊鏡秋等牧師亦相繼在該堂事奉。 1959年,聖約翰堂由蘇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租用,至1995年蒙政府關懷,聖堂復歸教會。因年久失修樓蝕頂坍,傾覆在即。教會人士呼籲真神,盼望重修教堂。翌年十月聖堂施修,歷時十五個月完工,堂復原容,餘皆更新,一如當初莊嚴肅穆。 目前,聖約翰堂已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蘇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蘇州市基督教協會的辦公室所在地,江蘇省基督教蘇南義工培訓中心就設在這裡。 三座標誌性大樓分別取了校董和校長的姓以茲紀念。 鐘樓(林堂):行政大樓 維正樓(孫堂):化學大樓 精正樓(葛堂):數學大樓  歷史沿革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清廷不敵英法俄日等國侵略,被迫簽下數紙不平等條約。戰事連連潰敗使政府及百姓喪失了信心,社會呼籲改革及學習列強之長的聲浪日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美國基督教會來到中國興辦教育事業。監理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是美國基督教重要差會之一,1846年成立,本部設於田納西州。 1879年起會先後在蘇州創辦博習書院(Buffington Institute)、宮巷書院(Kung Hang School) ,在上海創辦中西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 。 1900年決議合併三書院,以宮巷書院為基礎,在蘇州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擴建為大學。 1900年12月制定校董會章程,推林樂知(Young J. Allen)先生(萬國公報創辦人)為董事長、孫樂文先生(David L. Anderson)為校長。二十世紀初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東吳大學正式誕生。 東吳大學創辦初期之二十六年,歷經三位美籍校長孫樂文(David L. Anderson)、葛蟬恩(John W. Cline)及文乃史(W. B. Nance)。這個時期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於捐款及學費。校園內的教學大樓林堂、孫堂及葛堂及教職學生宿舍等設施陸續興建完成,校園規模日益完整。學科發展包括文、理、醫學、神學及法科(在上海崑山路),另有四所附中、二十所附小、惠寒小學、吳語學校等組成完整的東吳教育體系。各學科除在學術研究上表現突出,更為社會培養無數專業人才。學校以「Unto a Full-grown Man」為校訓強調學生人格的陶冶。 五四運動期間,東吳學生籌組學生會,一般的學生社團則以學術研究、辯論及體育活動為主。東吳大學早期在三位校長的努力下,為日後校務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四運動激發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為順應中國社會的潮流,東吳大學逐步進行中國化的過程。 1926年首先廢除宗教必修課程,禮拜儀式亦改為學生自由參加。繼而改組校董會,三分之二的成員改由中國人擔任。 1927年楊永清先生當選首任中國校長,訂「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為中文校訓;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核准東吳大學在國民政府註冊立案。 此後十年各項校務發展成果豐碩令人矚目。 1930年時學校共有文、理及法三學院,十二系。在教學方面積極募款推動學術研究、加強師資陣容提升教學品質、推動師生以其專業服務社會。校園內主要建築設施均在此階段建成或動工。 1930年學生人數達755人為全國基督教大學之冠。 1937年爆發抗日戰爭,此後八年東吳大學蘇州上海兩校區受戰事影響,輾轉遷徙各地。其間隨戰況發展演變,兩校區或各自遷校或與他校聯合辦學,雖烽火連天但教學活動未曾稍息。直至1945年抗勝利,東吳大學師生紛紛自各地返回上海及蘇州校園,展開復校的艱鉅工作。 1952中共進行系所調整,東吳大學在上海的法學院,併入華東政法學院,會計系併入上海財經學院;在蘇州的文理學院部學係就地移交蘇南師範學院,1952年12月蘇南師範學院改名為江蘇師範學院。 1982年,江蘇師範學院改制為蘇州大學。 1949年秋季大陸易幟,國民政府遷台。東吳大學在台校友倡議復校,1951年籌組董事會,於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東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四科。 1954年教育部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東吳大學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 1957年購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加上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此時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 兩年內完成第一棟教學大樓(寵惠堂)及學生活動中心。 1961年全校由台北市漢口街遷至外雙溪現址。至此東吳師生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美麗校園。在台復校的過程艱辛坎坷,衛理公會及美國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會未予支持,物質條件極為窘困。但在董事會苦心奔走,海內外校友及教會熱誠捐助下,東吳依然堅守嚴謹校風踏實辦學,為東吳學子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遷入外雙溪校區後的二十年,是東吳大學在台復校後的關鍵成長期。歷經石超庸(任期1957~1968)、桂崇基(任期1968~1969)及端木愷(任期1969~1983)三任校長。石校長任內全心致力於教學水準的提升,學生成績採嚴格的淘汰率,為學校奠立穩定的根基。 […]

改裝金杯海獅9座

加裝6度電瓶、太陽能充電板兩塊、3000w逆變器和太陽能充電控制器、行車充電、行李架和爬梯、全車窗簾、前後行車記錄儀、露營裝備。

HEU KMS Activator, Windows/Office 激活工具

简洁高效的KMS/OEM智能激活工具,适用所有Windows, Office版本,无需联网即可一键激活,支持UEFI的KMS激活工具。KMS服务是微软对Windows, Office等产品的批量许可服务,利用KMS可以激活局域网内的产品。该工具利用KMS机制在系统搭建KMS服务器,从而实现在线或离线激活。 智能激活:智能识别最佳的激活方式• 优先顺序依次为数字许可证/KMS38/OEM/KMS• 自动识别并跳过已经永久激活的Windows/Office 下載鏈接:

Apple TV 如何看Netflix等

系統升级到tvOS 17;注册外区苹果帐号,推薦美國;给苹果帐号App Store充值或綁定信用卡;下载软件,如Stash、Quantumult X、Surge、sing-box 和 Loon,其實loon lite就足夠用了,1美元;設置代理地址;Done.

Proxifier for Mac

對於一些不能使用全局代理的軟件可以用這個軟件打開 www.proxifier.com 當然前提是需要有一個代理先。 V2註冊碼 P427L-9Y552-5433E-8DSR3-58Z68 V3註冊碼 3CWNN-WYTP4-SD83W-ASDFR-84KEA

每月每年定時提醒你要做的事:Google Calendar

每天、每個月、每三個月、每年、每兩年定期要做的事如何才能不忘記?這款App非常強大,配合Google Tasks一起使用,生活工作效率可以提高百倍,不會忘記任何細微的事,有網頁版、手機版、Ipad版等,實時同步,非常方便,推薦。

非常好用的記事App: Google Keep

可以雲同步電腦、ipad、iphone等平台,隨時紀錄想法,文字、圖片、畫畫等,可以分類、標記不同顏色,數據還可以備份和導出,不會忘記任何信息,推薦。

薩爾達傳說真實版-甘肅祁連縣卡力崗村南邊的樹林

近期旅行到祁連縣,到卓爾山、拉動峽谷等,每個村落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偶然到了卡力崗村認識了當地居民,一個小男孩帶我們上山採蘑菇,蘑菇倒是沒有多少,但樹林的感覺讓我想到了薩爾達傳說裡的場景,連卡力崗村這個名字都和遊戲裡的村落類似,除了少了滑翔傘其他真實還原,比如煙霧蘑菇,讓敵人迷惑的蘑菇;藍白色兔子,精靈兔,一看到人就蹦蹦跳跳跑走了;土撥鼠,可愛的模樣著實讓人心情愉悅;叢山峻嶺,像極了遊戲裡的場景,爬山登頂領略神的偉大創造。 最後一張是堵車時登頂的全景,泥石流是常見的現象,一等就是3-4小時,還好平安到旅店。

做了个傻事 美區的youtube帳號改為印度的就bbq了

看網上youtube也分地區收費就開始用印度ip改premium, 沒想到系統檢測到後需要提交美國身分驗證,後來就不了了之,看來還是不能亂改地區,除非新註冊一個帳號。 順便說一個,會員功能還不能在不同地區使用,有一個朋友不在一個城市就不能用premium功能,過了一年才知道,詳細可見:https://support.google.com/youtube/answer/7507349?hl=en-GB&sjid=15407946815961768822-NA#zippy=%2Cfamily-manager-requirements%2Cfamily-member-requirements 圖片是和客服對話的過程,第一次知道family的定義是要住一塊,而且是一個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