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座落於蘇州大學,蔡蘇娟曾就讀於此,教會學校,旁邊有傳教士在蘇州建立的聖約翰堂和苏大附一院。

關於蔡蘇娟介紹可延伸閱讀她的簡介:
https://www.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cai-sujuan

寫作書籍「暗室之光」
https://cmchurch.org/queen-of-the-dark-chamber/

景海女子師範學校舊址,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十梓街1號,蘇州大學內。建於清末與民國,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

景海女子師範學校是由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海淑德創辦,成立於1902年,校址位於天賜莊東吳大學對面,最初名為景海女塾,以美式教會教育為核心,採用英語授課,主要針對當時的上層人士。 1917年改為景海女子師範學校,降低學雜費,改用中文授課,設置音樂師範科、高中師範科、幼稚師範科三科,主要培養幼兒教育人才。學校附設小學、幼兒園和托兒所。 1927年,東吳大學畢業的江貴雲接手學校,為學校首位華人校長。江推動教務及學制改革,公開招生,延攬有名望的人士擔任教師,如蘇雪林、趙寄石、程瞻廬、程小青、吳弱男等。 1951年,蘇州市政府接管學校。 1952年,學校分拆後分別併入蘇南新蘇師範學校(現蘇州職業大學)及振華女子中學(現蘇州市第十中學),原有校址併入江蘇師範學院(現蘇州大學)。

景海女子師範學校舊址主要包括紅樓、綠樓、崇遠樓、敬賢堂等,總建築面積6,285平方公尺。多數建築是由上海華蓋建築師事務所於1936年設計建造,各建築的建築設計圖現保存於蘇州市城鄉建設檔案館。

綠樓:位於最東側,建於1936年,為三層青磚建築,大門朝西,門上有石質拱券。當時用作宿舍。
紅樓:位於綠樓西側,建於1902年,為二樓青紅磚建築,南側有鏤空走廊,廊柱間均為拱券,正中拱券上刻有“THE LAURA HAYGOOD MEMORIAL 1903”,用以紀念海淑德為中國教育的貢獻。當時用作辦公室、宿舍、教堂。
崇遠樓:位於紅樓西側,建於1936年,為三層青磚建築,石質門框。當時用作教室。
敬賢堂:位於最西側,建於1936年,為二層青磚建築,石質門框。當時用作禮堂。

在蘇州,有「東吳大學多才子,景海女師多佳人」的說法。如今,這兩所學校的舊址多在蘇州大學的校園。

蘇州景海女子師範學校的地標建築是一座漂亮的西式紅樓,門楣上鐫刻一行英文“THE LAURA HAYGOOD MEMORIAL 1903”,它就是景海女師舊址,門窗均是拱形,外觀質樸,主體結構基本完好。校園樹木蔥蘢,環境幽美清新,吳門勝地的翰墨書香在這綠茵如蓋、樹影婆娑的校園中彷彿觸手可及。站在紅樓的草坪前,恍惚間短髮藍衫、青衣布鞋的女生向我們慢慢走來,或拿著網球拍,或漫步在林蔭小徑,這恐怕是當年最浪漫的女校景觀了。

景海女師的前身是創辦於1902年的景海女塾,地點就在東吳大學的北邊,僅一街之隔。之所以叫做景海女塾,乃是景仰海淑德之意。

海淑德是美國南方婦女監理會的女傳道者。 1865年,她畢業於世界上第一所有權授予婦女學位的學院-威斯理安學院。 1884年初,海淑德來到上海,並在1892年擔任了上海中西女塾的首任校長。 1900年,海淑德在上海過世,景海女塾的開辦就是為了紀念她。

景海女塾第一任校長由美國監理會傳教士貝厚德出任,辦學宗旨是對中國上等社會的女子進行基督化教育。學校分初、高中,課程除國文課外,全部以英文課本和美國式的教學方法。學校雖然收費昂貴,但許多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仍以能將自己的女兒送進景海為榮。

1917年9月,景海女塾正式改名為蘇州景海女子師範學校。為吸收更多的青年女子入學,學校降低學費,各科都改用中文講授。景海女師共設音樂師範科、高中師範科、幼稚師範科三個科,並附設幼稚園,以後又增設日間托兒所。 1927年,國民政府規定,教會學校必須向政府立案,校長要由中國人擔任。於是,中國人江貴雲成了學校的首位華人校長。

當時,於景海女師任教的老師既有華人,也有外國人。在外國教師來華之前,必須先到美國南方的斯卡拉特大學接受一到兩年的基督教特別培訓。到中國後,他們還須在老傳教士的監督和帶領下,學習中國話,並接受做傳教士的一套訓練。中國老師則基本上都是國學造詣比較深厚、有名望的人士。如近代章回體小說家程瞻廬長期在景海女師任教;偵探小說家程小青被聘為景海女師國文教員;曾任孫中山英文秘書的吳弱男,也在景海女師任英文教員……他們培養了大批信仰基督的名媛淑女,其中的許多人後來又陸續接受了大學教育或出國留學,成為社會棟樑。

在景海女師的畢業生中,包括了首位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的女性作家薛琪瑛、國內首位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翻譯了《荒原》《哈依瓦薩之歌》《黛茜·密勒》《草葉集》等作品的女翻譯家趙蘿蕤,以及幼兒教育專家趙寄石等。

如今,景海女師早已不復存在,但學校建築依然保存完好,並繼續使用。當年學校的女子校舍現名為“崇遠樓”,禮堂現名為“敬賢堂”。

說起景海女師的建築,就不得不提到我國近代建築史上最重要的中國人自創事務所之一——上海華蓋建築師事務所。 1931年,該事務所創辦人趙深在上海自設建築師事務所,隔年,陳植從東北到滬加入,名為趙深陳植建築師事務所。 1933年1月童寯加入,改名華蓋建築師事務所。三人都畢業於美國賓州大學藝術學院建築系,正是他們設計了景海女師的建築。

2004年,景海女師舊址被列為蘇州市第五批公佈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年後,一直研究上海華蓋建築師事務所歷史的美國路易維爾大學教授賴德霖,在網路上看到蘇州城建檔案館的館藏中,有1936年上海華蓋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蘇州景海女子師範學校建築圖時,千里迢迢趕到蘇州城建檔案館,請求查閱圖紙原件,當館內工作人員將圖紙放在他面前時,他戴上了一副白手套,恭恭敬敬地面對圖紙,一張一張翻看。此時,賴教授翻閱的不僅是蘇州景海女子師範學校的建築設計圖,也是這些珍貴歷史檔案反映出的中國近代建築發展史的燦爛一頁。

海淑德 Laura Askew Haygood,1845年 – 1900年

美國喬治亞州人,是美南監理會的女傳教士、教育家。歷任美國阿特蘭大女子高級中學校長、上海中西女中首任校長。女性平等教育的倡導者。在華從事宣教、教育17年,創立了中西女塾(McTyeire Home and School),並任校長。

  • 個人背景

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教師。 18歲時畢業於女子大學,精通英文文學,旁通法語、德語和希臘文。任教12年。 1877年晉升為公立學校校長。海淑德自幼篤信上帝,工作之餘,參加教會義務工作。

  • 經歷

在上海傳教的美南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1836年-1907年5月31日)發現,上海的社會已有很大變化,華人不再敵視和懷疑外國人,許多家長願意送子女進教會學校,接受現代教育。但是,原有的慈善性質的免費學校由於都是窮人家的子女,富有的家長們不願意送自己的子女就讀。林樂知在1881年創辦了中西學院,招收上流社會子弟入學。他還計劃創辦一所同樣類型的女子學校,並為找到合適的校長而物色人選。

1878年,林樂知回國休假時,在海淑德服務的禮拜堂介紹中國情況,會後林樂知邀請海淑德來中國一同工作,當時海淑德並未答應。林樂知回到中國後,連續6年寫信給她,1884年初,海淑德終於同意,動身來到上海。海淑德來到上海後,全心投入林樂知的計劃,一再寫信回國,闡明開辦女校的重要性,要求美國南方教會(當時美國內戰後南方經濟面臨困難)在各方面大力支持。

1892年3月26日,中西女塾(McTyeire High School,中文名稱後來改為中西女中)舉行開學典禮,校址在上海漢口路西端、慕爾堂的西側,海淑德擔任第一任校長。

  • 身後

1900年,海淑德在上海去世。監理會在蘇州天賜莊所辦的景海女子師範學校(Laura Haygood School)就是以她命名的。今蘇州大學本部仍留存有紀念她的建築物-紅樓。

  • 更多

海淑德(Laura Askew Haygood)於1845年10月14日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的沃特金斯維爾(Watkinsville)。父親是格林·海淑德(Green B Haygood)是一名職業律師,母親瑪莎·安·阿斯丘(Martha Ann Askew)是一名教師。夫婦倆育有五位兒女。海淑德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父母親皆熱心於教會事工,致力於孩子們的教育和培養,並專注於家庭成員間的情感關係。

海淑德於1865年畢業於喬治亞州梅肯的衛斯理安學院(Wesleyan College),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同年她在亞特蘭大開設了一所高中,並開始了她的教育生涯。後來該校與一所女子高中合併,她在那裡擔任教師兼校長。她的工作得到了董事會、學生及朋友們高度讚譽。她的善良、敬業和對神的愛,深深影響著周圍的人。她還組織了家庭宣教會,為亞特蘭大的弱勢群體提供食宿。

早在1878年,美南監理會在上海傳教的林樂知牧師(Young John Allen)回國休假時,曾邀請海淑德來中國一同工作,當時海淑德並未答應。 1881年,林樂知創辦了中西書院,招收上流社會子弟入學;他還計劃創辦一所同樣類型的女子學校,並為此物色合適的校長人選。林樂知寫信給海淑德,邀她來服事。海淑德在亞特蘭大因聽到海外傳教士講道而受感動,因此立志前往中國宣教。 1884年,海淑德受美南監理會差派,來到上海。抵達後,她即全心投入林樂知的計劃,並一再寫信回國,闡明開辦女校的重要性,要求美國南方教會(當時美國內戰後,南方經濟面臨困難)在各方面大力支持。 1892年3月26日,中西女塾(McTyeire Home and School,後改為中西女中)舉行開學典禮,校址在上海漢口路西端、慕爾堂的西側,海淑德擔任第一任校長。

在中西女塾成立之初,海淑德向海外和中國各界積極宣傳並獲得支持。該校的教育特色是:自由化的中文和英文教育;給中國女性以健康的精神和道德影響;最為重要的是以基督的真理和原則教育學生。 「McTyeire Home and School」的意思是「家庭」和「學校」並重,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中的地位相互影響並又互相獨立。

海淑德在中國的事工遇到許多挑戰,如中國人對待女性教育的態度、政治暴動、個人的身體坐骨神經痛等。但她克服了種種艱難,她的信仰支撐是「我活著就是基督。」(To me to live is Christ)在寫給她姐姐的信中,她如此寫道:「…如果我還有其他一百條生命可以奉獻,……我會非常高興地把每一條都獻給中國。

身為先鋒教育家和宣教士,海淑德被選入「喬治亞州成就女性」(The Georgia Women of Achievement),這是她一生對女性教育工作貢獻的讚美。

如她的宣教夥伴林樂知所言:「海淑德擁有堅定的信念、單純的信仰追求以及一顆憐憫的心;再加上她的自立、融宣道思想於工作中,同時她有著驚人的承受苦難的能力。

海淑德終生未婚,全心致力於教育工作,贏得許多榮譽,並為後人所紀念。她在中國工作17年,直到去世。 1900年4月29日,海淑德病逝於上海,葬於靜安寺路公墓(現為靜安公園),享年54歲。 1926年,美國聯合衛理公會在亞特蘭大晨邊社區建立了一座紀念館,以紀念海淑德和她的哥哥阿提庫斯主教(Atticus Haygood)。 1902年,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婦女部在中國蘇州創辦了景海女中(Laura Haygood Home and School),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景海」的意思就是「景仰海淑德」。今蘇州大學本端口內仍留存有紀念她的一棟建築物——紅樓,紅樓的門楣上刻有“THE LAURA HAYGOOD MEMORIAL 1903”,以紀念她。

Part from: https://www.bdcconline.net/zh-hans/stories/hai-shude

喜歡的朋友可以預訂,Jesus is the Christ, son of the living God.

加裝6度電瓶、太陽能充電板兩塊、3000w逆變器和太陽能充電控制器、行車充電、行李架和爬梯、全車窗簾、前後行車記錄儀、露營裝備。

近期旅行到祁連縣,到卓爾山、拉動峽谷等,每個村落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偶然到了卡力崗村認識了當地居民,一個小男孩帶我們上山採蘑菇,蘑菇倒是沒有多少,但樹林的感覺讓我想到了薩爾達傳說裡的場景,連卡力崗村這個名字都和遊戲裡的村落類似,除了少了滑翔傘其他真實還原,比如煙霧蘑菇,讓敵人迷惑的蘑菇;藍白色兔子,精靈兔,一看到人就蹦蹦跳跳跑走了;土撥鼠,可愛的模樣著實讓人心情愉悅;叢山峻嶺,像極了遊戲裡的場景,爬山登頂領略神的偉大創造。

最後一張是堵車時登頂的全景,泥石流是常見的現象,一等就是3-4小時,還好平安到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