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蘇州市,姑蘇區,十梓街188號
博習醫院(Soochow Hospital)是美國南方監理會在中國蘇州創辦的一所西醫醫院。
歷史
美國南方監理會自1848年開始派遣傳教士到中國傳教士,傳教區則集中在上海、蘇州、常州、湖州一帶。
1882年5月20日,美國監理會派遣2位剛從美國醫學院畢業的醫療傳教士-柏樂文(William Hector Park,1858年-1927年)和藍華德(Walter Russell Lambuth)從紐約出發,取道英國,12月2日在上海登陸,12月17日抵達蘇州。 [1]
藍華德與柏樂文到蘇州後,也就是在蘇州城東部的天賜莊買了7畝墓地,在原有診所的基礎上創辦了博習醫院。 1883年4月8日,醫院動土起建,11月8日,博習醫院正式開幕。建成中式平屋8幢,分別作為門診室,內、外科病房,手術室、戒菸室、宿舍、洗衣房及廚房。當時設病床30張。據監理會刊物稱這是中國內地(不包括通商口岸)最早的一所正式西醫醫院[2]。儘管當時中國社會對於西醫尚難以接受,由於柏樂文善於交往,為人謙和,不久就獲得當地人士的信任,在開辦的第一年的門診量即達到7,600人次,他自己也獲得“柏好人”的美譽。
1884年,柏樂文回美國繼續深造。 1885年,藍華德被監工會派往日本傳教。 1886年,柏樂文完成學業重返蘇州,擔任博習醫院院長職務,直到1927年退休回美。
柏樂文在蘇州博習醫院,將許多西方最新發明的技術,例如消毒法、麻醉術、x光機等介紹到中國,蘇州博習醫院是中國最早使用X光機的醫院[1][3 ]。
1888年,柏樂文又創辦了一個醫學班培養學生,當1901年3月,監理會在蘇州天賜莊創建東吳大學後,該醫學班在1904年歸併東吳大學,籌建醫學院。
1920年,柏樂文利用監事會、洛克斐勒基金會及地方捐款的20萬銀元,拆除博習醫院原有中式平房,興建1幢3層半住院大樓及1幢2層門診大樓,擁有100張床位。建築工程於1922年春落成,是當時中國相當先進的一所西醫醫院,被美國外科專家評價為「如此醫院全中國僅三、四處而已。」。
1927年春,柏樂文退休返回美國,同年12月14日逝世。他的骨灰被運回蘇州,安葬於葑門外安樂園。
1939年,監理會與美以美會合併,改稱為基督教衛理公會,1941年,監理會中國傳道區也改為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的華東年議會,博習醫院的隸屬關係也隨之改變。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美籍人員均被關進集中營,醫院停辦。
1951年,蘇州博習醫院被蘇南人民行署衛生處接管,1954年6月更名為蘇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1957年,成為蘇州醫學院附設醫院。 1970年代,醫院西遷,舊址改辦蘇州衛生學校。 1988年,又分出蘇州醫學院附設第二醫院。 2000年,隨著蘇州醫學院與蘇州大學合併,又改名為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現分為兩個院區,舊院區位於十梓街188號;新院區位於蘇州市平海路899號,2015年8月28日啟用。
博習醫院第一個年度報告(1883)概覽
醫院年報,顧名思義,一年之醫院綜合報告,類似今日之年鑑,它不僅忠實記錄著醫院發展的前行軌跡,而且蘊含著眾多醫學特質的文化元素。往往年報一冊在手,各項工作盡收眼底,各項數據、明細收支,則一目了然。
在建院130週年之際,為了收集和整理醫院發展史,2013年10月21日,我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協和神學院伯克圖書館文獻特藏室裡,翻拍了一本講述光緒九年( 1883)創立博習醫院(今蘇州大學附設第一醫院-下同)詳細經過的年報-《Annual Report of the Soochow Hospital, The First (1883)》(《博習醫院第一個年度報告〈1883〉)。由於年代久遠、動盪變遷,年報流失;在國內無存的情況下,這份博習醫院創建之初的第一本英文版年報,又因無中文版,其史料價值彌足珍貴(圖1、 2、3)。
英文版《博習醫院第一個年度報告〈1883〉》,由美國長老教會差會1884年上海出版,除封面、封底、醫院平面圖插頁外,正文共計34頁。
醫院年報記錄時段為1883年1月至12月。即藍華德博士和柏樂文博士於1882年11月2日返華抵滬稍事停留後,當月20日他們到達蘇州。在籌建醫院的同時先開診所,並於1883年1月9日開始營業。醫院告竣後,則於同年11月8日正式向民眾開放。
醫院年報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從監理會醫療工作之發軔、博習醫院創建背景、開辦緣起、募捐籌款,基本建設、奠基開業、醫療工作、傳遞福音等方面均有詳盡概述。天氣環境與公共衛生相關聯,也引起他們的關注,醫院年報在封三還刊登了由傳教士潘慎文觀測記錄的蘇州氣象摘要(1883年6月-12月)。
紙墨無言無語,文字閱讀有聲。透過概覽醫院年報,使我們穿越時光隧道,觸摸認知博習醫院開啟前後情景。
美國南方監理公會在華奠基,是以上海為根據點,蘇州為大本營,松江、湖州(吳興)、常州(武進)等地為發展區。其醫藥事業於1848年4月開始,由美籍宣教士戴樂(Charles Taylor,M.D.)醫生夫婦及美籍宣教士秦右牧師(B.Jenkins,M.D.)夫婦發端於上海,持續五年之久;1854年雷大衛(D.C.Kelley, M.D.)醫生兼牧師接續戴醫生的工作,繼續醫藥事業,但不久就因病中斷,雷醫生返回美國。
1859年,美國傳教士藍柏(James William Lambuth)來蘇州發展,當地“風氣未開,收效甚微”,只能無果而返。相隔10年後,1869年,藍柏再次到蘇州,在天師莊(即現今天賜莊)一帶開展佈道和行醫工作。藍柏等在天賜莊初立根基後,教會又派藍柏長子藍華德(W.R.Lambuth,M.D.)到蘇州輔佐其父工作。
1877年,美國宣教士藍華德醫師來華重新開始,在南翔、蘇州一帶繼續醫藥事業,試驗各種醫療傳教方式,並在蘇州城東天賜莊(原名天師莊)租賃三間民房,創辦了一個診症所,提名為“中西醫院”,即將來之博習醫院。
在試辦三年的基礎上,美國監理公會確定在蘇州開設醫院。 1880年,美國宣教士藍華德醫師奉命回美國研習醫院建築與管理,計畫在蘇州設立更完美醫院。 1882年11月2日,藍華德攜其妹夫柏樂文(William Hector Park,M.D.)同返蘇州,著手籌建博習醫院。
1883年初,柏樂文獲得教會和蘇州地方人士捐款一萬美金,即以一千美金在天賜莊購得民田七畝,同年3月15日,破土建院。 4月12日李德(C.F. Reid)牧師奠基,並埋下第一塊基石(房角石)。當日柏樂文演講,論述了西方內科和外科學之本質、方法和演進。眾多的中外嘉賓參與。奠基之時,基石(房角石)內存放了許多文件,計有:《吳語新約》《1882監理公會規章》《1882年12月8-13日召開的中國差會年議會會議記錄》《醫院平面圖》《1883年第一季醫療工作報告》 《戒菸所認捐名單》《病床認捐名單》《上海同仁醫院第十四年度年報》《蘇州傳教士名單》《中國、日本和暹羅傳教士名單》《字林西報》《禁酒聯盟》 《東方之星》《萬國公報》《申報》《中國聖書會年曆》等等。
歷時半年之餘,醫院告竣,為莊園式建築,由藍華德傳教士精心設計。潔白的山牆上題寫「博習醫院」(英文名Soochow Hospital)院名。醫院總造價為一萬美元(圖4、5)。
博習醫院位置在緊靠東城牆內的一塊空地上,建築物坐落在葑門與東門和方塔中間。庭院七畝或一英畝有餘。三分之二的地方是內科和外科,剩下的三分之一預留給戒菸所,講堂等。建築計劃十一座。已建成八座,即:前區,中區,三處病房,手術室,廚房和洗衣房,以及為戶外科主任預備的住處,此外還有幾間茅房。平面圖的大致輪廓是長方形,前部約175英尺寬,靠近街道;尾部大約有同樣寬度,緊鄰這塊地後面或北部的河道。前後距離超過200英尺。長方形前部或南端,有前區或行政廳,及戶外科主任住處。而長方形的邊,由三個病房組成,兩處內科病房在西,一處外科病房在東。第二處外科病房待建。
博習醫院佈局合理,有平屋八幢,其中一幢為門診(門診中設有會客室,用以招待頭等病人);三幢為內、外科病房,一幢為割症室(即手術室);其餘三幢為宿舍、洗衣、廚房(廚房設備可供50個病人用膳)等輔助用房。房屋採用江南民居常見的人字形雙坡屋面,覆蓋以小黛瓦;山牆圖飾精美,每幢均以走廊相連,四周築有圍牆。
博習醫院地理位置甚佳,位於姑蘇城東南隅天賜莊東首,南面臨天賜莊大街,東至小弄(今蘇州大學校址),北靠小河(今百獅子橋居民住宅),西與聖約翰教堂(1881年建)毗鄰。由於醫院東臨護城河,北靠百獅子橋小河,西近望星橋、壽星橋、官太尉河,故水上交通尤為便利,病家的船隻可直抵醫院所在地—天賜莊。
1883年11月8日,博習醫院舉行隆重開幕典禮,牧師們在開幕典禮上宣讀了聖經經文、唱詩禱告;藍華德醫生介紹了醫院的規劃和費用等;中外嘉賓享用了為此盛典預備的美味點心,參觀了醫院各個科室。博習醫院設施之完備、安排之周全,為許多參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習醫院開幕盛典,也引起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申報》、《字林西報》等作了相應的新聞報道。
博習醫院一切院務,由美籍宣教士藍華德醫生、美籍宣教士柏樂文醫生、中國人曹子實醫生共同主持院務,並有幾位國人襄助工作(圖6、7、8) 。當時門診有大小號之分,大號由柏樂文醫師自診,號金為小號的二倍,另外還有出診。住院部開設病床30張,分為頭等、二等、三等三個級別,收費標準因等級而異。病房的三分之二收治內、外科病人,三分之一為戒菸所及講堂。當時醫院設備極為簡陋,僅有內、外、婦產科的一般醫療器械,有些手術器械只能以木匠工具代替,屋內點煤油燈照明。
博習醫院兩位美籍醫生-藍華德、柏樂文,雖然運用西方最新醫技和用藥新方法,但是一開始並不被中國人所接受,尤其在封建禮教禁錮人們觀念的時代,再加上姑蘇吳門醫派鼎盛,人們對西醫自然抱持懷疑態度,盲從反對者甚眾。中醫視疾,以搭脈為首要,西醫則查驗精細,如令患病之男子露胸坦腹,已是難堪。如遇婦女,則羞怯而憤怒。但藍華德與柏樂文為人謙和、醫技精湛,隨著一年來的行醫成效,其醫術已深得蘇州人的信任。博習醫院第一年的門診量為7,678人(次),住院病人為125人次。
博習醫院,不僅是江蘇省歷史上第一個正規化、專業化、綜合性的西醫醫院,而且是見證了百年來西方醫學在中國發展和演變的歷程,據《中華監理公會年議會五十週年紀念刊》記載:當時,外國各教會“在華設立之施診所頗多,正式醫院則僅設於沿海四端口耳。自上海至北京二千餘里之內地,止無一正式醫院”,博習醫院之創設「實為嚆矢」。
溯源回眸,撫今追昔,西醫東漸,博習開啟,穿越百卅展風華;傳承博習精神的蘇大附一院人,倍感任重道遠。
From: https://www.suda.edu.cn/suda_news/sdsy/201705/7d6cf673-7292-4720-88a2-09ddcea2d216.html
關於柏樂文 (1858 — 1927)
美國基督教監理會醫療宣教士;蘇州博習醫院創始人、院長; 參與創立東吳大學。他在蘇州從事醫療宣教45載,救治病人無數,將其大半生獻給了中國人民,對蘇州醫學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出生與早期經歷
柏樂文出生在美國喬治亞州加圖薩縣一個貧寒的農家,家中有11個兄弟姐妹,而他為長子。因為他們所屬的美國南方監理會很早就開始向中國派遣宣教士,所以柏樂文在9歲時就希望自己將來成為一個宣教士,前往中國宣教。1877年,柏樂文進入艾默里大學,而後又先後進入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的范德比爾特大學的醫學系和紐約大學的表維醫學院(Bellevue)學習醫學。最後於1881年又在愛丁堡大學和皇家學院倫敦眼科完成專科研究工作。
二、首次來華
完成學業之後,柏樂文受美國監理會差遣,於1882年5月20日和藍華德(Walter Russell Lambuth)一道從紐約出發前往中國作醫療傳教士。與他們同船的,還有與柏樂文一樣出身於喬治亞州的孫樂文(David Laurence Anderson)。他們取道英國,於12月2日在上海登陸,12月17日到達蘇州。不久,柏樂文與藍華德從教會和當地人士中籌募一萬美元款項,以作興建醫院之費用。
三、柏樂文與博習醫院
與柏樂文結下不解之緣的,就是博習醫院。在他近七十歲的生命中,有四十五年的時光都在蘇州度過,其中大部分時間服務於博習醫院。
1883年,柏樂文和藍華德在蘇州城東部的天賜莊購買了七畝墓地,興建起博習醫院。之所以選址在天賜莊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因為在天賜莊比較容易購地,另一個原因是該地靠近監理會的其他教會工場。
初期的博習醫院由八幢中式平房建成,分別作為門診室、內外科病房、手術室、戒煙室、宿舍、洗衣房及廚房,並且設有三十張病床。雖然醫院內的設施未盡完善,但已是一所綜合性的醫院。單是第一年就診者即達七千六百人次,住院者一百二十五人次。當時教會在中國的醫療以開辦診所的形式較多,開辦醫院的僅四個通商口岸有之。有記錄指出“自上海至北京二千余里之內地,尚無一家正式醫院”。而據監理會的刊物指出,博習醫院是中國內地最早的一所正式西醫醫院。後來,博習醫院在不斷擴充完善之下,其名聲更傳至蘇州以外的地區。在1883至1909年間,博習醫院培育了七屆學生共三十多人,他們在醫學和教育方面都做出相當的貢獻。
柏樂文在博習醫院引進了許多當時在西方最新發明的技術,如消毒法、麻醉術、X光機等,而其中的X光技術是在中國眾醫院中最早使用的。
1884年,柏樂文回到美國繼續深造。在1886年完成學業後,柏樂文重返蘇州,擔任博習醫院院長職務。1887年,博習醫院附屬的婦孺醫院成立,柏樂文與婦孺醫院的主診醫生合作,共同教授學生。次年,柏樂文又創辦了一個醫學班培養學生。該醫學班在東吳大學落成後,被吸納到大學體制之中,成為其中的醫學院。
1899年10月,美國監理會第十四次年議會在天賜莊舉行。會議提出了一個教育制度的改革方案,並決定在蘇州創辦一所大學作為牽頭。經過議決,他們以宮巷書院為基礎創辦了一所大學,先設文科、聖道科和醫科,該校後來成為監理會的最高學府,即東吳大學。1900年5月,監理會正式委任柏樂文、孫樂文和林樂知等七人為董事會董事,以籌劃興辦東吳大學一事。他們分工合作,柏樂文負責在蘇州與無錫等地向上流人士募捐,共籌得捐款約二萬美金。
1920年,柏樂文又以二十萬銀元的捐款,改建了博習醫院。他把原有的中式平房拆除,改建成一幢高三層半的住院大樓,和一幢高兩層的門診大樓,床位增加至一百張。整個建築工程於1922年春落成,醫院的先進被美國外科專家評價為“如此醫院全中國僅三、四處而已。”
四、軼事和評價
柏樂文堅決地反對鴉片,主張禁煙,更自籌經費設立戒煙醫局。在其所編輯的“Opinions of Over 100 Physicians on the Use of Opium in China”一書中,他揭露鴉片在中國危害的真實情況,直接抨擊英國所發出的報告。
柏樂文的醫術精湛,為眾人所稱道。有一次,一位華籍將軍在蘇州附近遭到襲擊,身中多刀,且刀傷入骨;更要命的是他的頭部也被砍至重傷,生命危在旦夕。當中醫大夫皆感愛莫能助之際,柏樂文臨危受命,最終把這位受重傷的將軍治好,將軍對他感激不盡。因其高超的醫術,清朝政府曾封他為五品官。
由於柏樂文在醫學上惠澤過不少中國人,所以當後人憶及他的行事為人之時,都是褒獎不已。而從他發起的惠寒基金與博習醫院,不只在他生前救助貧苦大眾,而在他去世以後,這些機構仍繼續了他的心志,造福了不少需要幫助的人。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了紀念柏樂文的貢獻,在他們的新院址裡為他竪立起一座雕像。從其來華的第一年,柏樂文被蘇州百姓稱為“柏好人”,到後來民國大總統也給他親書條幅“仁心仁術”,實在證明了他不只是來到蘇州,更是“已經徹底地融入了蘇州”。
後人亦以詩辭頌揚柏樂文:“柏公品性,四德兼備;和藹、勇敢、樂天,寬大而加以基督教犧牲自我,造福人群之精神……。綜公畢生在中國的事工,大都在醫藥方面。四十五年以來他救活了不下幾十萬人,挽沉診疴,病家對公具極大的信仰。據說只消他一到,病家就得安慰,垂危的人就生希望。公真是他們的快樂的天使,到處傳達歡悅的使命給貧窮的人,並且安慰困苦的人,勉勵憂傷的人。”
除了東吳大學後人的盛讚以外,與他一同來華的藍華德也對柏樂文讚賞有加,形容他在蘇州人民的心中,是最得民心的洋人。而對柏樂文無私的委身,藍華德更加肯定地說:“難怪當地人會視他為朋友和恩人。⑥”
五、婚姻家庭
1886年,柏樂文與一位宣教士的女兒Nora Kate Lambuth結婚。而這位Nora就是藍華德的妹妹。她在上海長大,回到納什維爾的Ward Seminary讀書畢業後又來上海,教育洋人子弟。柏樂文與Nora在日本神戶結婚後,雙雙回到蘇州繼續醫療宣教事業。她教導柏樂文的醫科學生英語,也活躍於女性宣教士團體之中,為推動反纏足運動不遺餘力。柏樂文和Nora有一女,名叫Margarita Mary Park。
柏樂文在中國的醫療事奉一直到退休為止。1927年回美,同年底便與世長辭,享年69歲。Nora把他的骨灰運回蘇州,安葬於葑門外安樂園。在他的墓碑上刻著“蘇州的Park博士”。而Nora則繼續留在蘇州直至1949年去世,享年86歲。
From: www.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bai-lewen
墓址在蘇州香山公墓,在教會四區拾級而上,19排3號。
Leave a Reply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