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聖約翰堂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十梓街18號(東端),蘇州大學本部(原東吳大學校園)西校門外,為​​美南監理會在蘇州創建的第一座教堂(另外2座是宮巷的樂群社會堂和養育巷的救世堂)。

簡介

聖約翰堂是國內絕無僅有的一座通體由禦窯金磚打造而成的宗教建築,自1915年建成至今已逾百年。該堂是基督教傳入蘇州後建造的第一所教堂,始建於1881年(清光緒七年),由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潘慎文(Alvin Pierson Parker)在天賜莊(意為上帝所賜的地方)建造,首堂(East Soochow Methodist Church)名為“耶穌堂”,有400個座位。由美國肯塔基州的Buffington先生捐款修建,為感謝他的夫人,所以將首堂命名為Nicolas Chapel(尼古拉斯耶穌堂)。來堂的信徒也基本上都是博習書院(東吳大學前身)的學生。 「首堂」1881年的紀念石碑,至今保留在聖約翰堂。

Missionary Voice《傳教士之音》收錄了一則特別溫暖的修建故事。建造聖約翰堂的工人是一位基督徒,是在修建東吳大學孫堂(即孫樂文堂Anderson Hall)時受洗入教的。而建造聖約翰堂時,他不收一分錢,而且還用自己的積蓄來支持建設。他微笑著說過多次,“天父無時無刻不在幫助我,因為在我工作的2個月中,除了周日和晚上下雨,每天都是晴空萬裡呀!”

20世紀初,蘇州的基督徒人數增加,到1915年,中華監理公會(M.E.C.S. China Mission)收到密蘇裡州聖路易斯聖約翰堂的專案捐款13,000美金,用於興建新禮拜堂。在文乃史(W. Nance)給母會的信件中,他提到有六家建築工作室的方案入選,但是就算是選擇了價格最低的方案,捐款也只能剛剛好。 ‍‍‍‍‍‍根據文乃史的記錄,Algar & Co(Algar & Beesley)愛爾德和畢士來建築行是聖約翰堂的設計者。這所在上海註冊的英國建築洋行,當時在中國也是非常有名。他們設計過安妮女王風格的圓明園公寓,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大樓,以及李鴻章在上海的私邸-即張愛玲故居。監理會拆除了首堂,新建了一座建築面積1855平方米,有800座位的西式教堂。教堂易名「聖約翰堂」,以紀念捐款協助建堂的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的聖約翰堂。聖約翰堂的設計者是美國人約翰.M.慕爾博士,與天賜莊聖約翰堂建築風格一致、面積大小一樣的目前還有兩座,一座在美國聖路易斯,一座在日本神戶。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博士的祖父李仲覃牧師(1870-1941)為該堂的首任華人主任牧師(教區長),毛吟槎、江長川、朱味腴、楊鏡秋等牧師亦相繼在該堂事奉。

李仲覃,1870年生於蘇州,原名李應積,字仲覃,自小受洗,夫人蔣氏出自常熟望族。16歲在美國監理會潘慎文牧師處接受堅振禮加入監理會。他二十歲從博習書院畢業後接受了專業的神學培訓,並潛心研究英文、希伯來文和希臘文,專注於傳道工作。三十三歲被任命為監理會蘇州東牧區主任傳道。四十歲委任為監理會蘇州教區長,是華人被委任此職的第一人。 1915年,蘇州監理會首堂(又稱耶穌教堂,建於1881年)拆除,新建聖約翰堂,李仲覃是聖約翰堂首位華人主任牧師。李仲覃牧師於1941年逝世,享年72歲。聖約翰堂內有《李仲覃牧師紀念碑》,碑文簡述其生平:「三十求真,四十闡述真,五十悟真,七十又二而歸真,真人真人,典型常存」。

李仲覃的父親李子義牧師,生於1844年,清江蘇南匯縣人,是監理公會在蘇傳教中第一名歸信者,1869年受洗成為蘇州美監理會第一代信徒,也是美國監理會在蘇州培養的第一位華人傳道。李仲覃是他的次子,早年跟隨藍柏(James Lambuth)傳教士來到蘇州,在蘇州傳道數十年,並在周邊宣教,1904年逝世。 ‍‍‍‍‍‍‍‍‍‍‍‍‍‍‍‍後人評價李子義牧師:「李牧子義,江蘇南匯人,秉性坦白,胸無城府,升台講道,誠懇動人。峰做學生時,聽他講經說,餘所講的,要你們實行,你們若不實行,餘下次再要講這個題目,好像約翰年老時,常勸人說,你們要彼此相愛一樣。

李仲覃牧師1889年畢業於博習書院(Buffington Institute),畢業之後,得到宮巷書院孫樂文(D.L.Anderson)校長的敬禮兼留教士。他與長兄李伯蓮(L.G.Lea)一起,教授國學,數學,科學和神學。在1907年的傳教士百年大會中被選為總幹事,當時600餘名全國各地基督教各宗派領袖齊聚上海,教會仍由外國傳教士把持,參加傳教士百年大會的中國人仍寥寥無幾。之後於1910年李仲覃擔任聖約翰堂的首任華人主任牧師,是蘇州連環司職務(即後來的教區長),作為聖約翰堂的第一位華人主任牧師,他嘔心瀝血打造教會的根基;1923年在陸軍監獄佈道,42名犯人受洗。除傳教業務之外,身為蘇州教區長,李仲覃也參與蘇州教會醫院的管理。由於蘇州博習醫院的成功,1918年,江蘇武進縣(現常州市)士紳請求與蘇州監理會合建武進醫院。博習醫院派美籍醫生芮真儒前往,代表蘇州監理會擔任該院董事。這是常州市的第一所西立醫院,李仲覃是常州市現代醫學的創始人之一。 1920年,李仲覃由來訪的美國監理會會督推薦,以“最有能力的佈道者和年議會最有影響力的成員”,被美國弗吉尼亞州監理會創辦的倫道夫-梅肯學院(Randolph- Macon College)授予神學博士學位。他是第一位被授予此榮譽的華人牧師。

歷史發展

自從鴉片戰爭爆發和中外條約簽訂後,基督教漸漸從上海傳入蘇州。西教士大都從華俗,用漢名,學中文,先在荒僻處租屋,漸向鬧市發展,同時也往鄉村傳教。其宣教工作注重興辦科教文衛,力促民生慈善和社會公義,如興辦學校、醫院、孤兒院,反吸食鴉片,反婦女纏足,救濟扶助貧弱等,從而廣泛傳播現代文明,推動社會進步,促進蘇州近現代化進程。

1881年(清光緒七年),美國監理會宣教士藍柏、潘慎文博士在蘇州天賜莊折桂橋畔購得地建堂,起名“首堂”,可容400人同時聚會,此為聖約翰堂前身。首堂於1882年1月8日獻堂;此前1877年,藍柏之子藍華德在天賜莊租三間民房,開設中西醫院,即博習醫院,蘇大附一院之前身。 1882年藍柏的女婿柏樂文醫生到天賜莊同藍華德醫生辦理博習醫院醫務,兼佐聖約翰堂佈道工作。 1889年,美國監理會女傳教士金振聲在申衙前(今景德路中段)建「二堂」(救世堂前身),1891年美藉傳教士韓明德在宮巷與蓮目巷口搭棚佈道,是為「三堂」(樂群社會堂即宮巷堂前身),

1915年(民國四年),因信徒倍增,監理會拆除首堂,新建一座氣勢恢宏的大教堂,建築面積1855平方米,可容納800多人同時禮拜,當時是蘇州十大建築之一。同一圖紙、同一結構的聖約翰堂全世界有三處,一所在美國聖路易斯,一所在日本神戶,還有一所即蘇州聖約翰堂,由美國人約翰·慕爾(Dr.John.M.Moore)博士精心設計,在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市的聖約翰堂幫助下建成。為了紀念衛理公會的創始人約翰衛斯理,堂命名為聖約翰堂。

20世紀初,教會本土化和自立運動興起。李仲覃牧師(1870年—1936年),1910年任蘇州教區教區長,是中國第一個華人教區長,兼任首堂主任牧師。 1915年聖約翰堂建成後,李仲覃為聖約翰堂首任主任牧師,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李政道博士即為李牧師之孫,兒時曾在此生活過一段時間。 1920年李仲覃牧師調任上海景林堂(今景靈堂)主任牧師,並擔任美南監理會百年大會總幹事。現聖約翰堂內有《李仲覃牧師紀念碑》,記述其生平大略。 1924年發行《福音光》雜誌,先後以毛吟槎、程小青為編輯主任。 1925年,聖約翰堂辦“益德社”,於濂溪坊內設夜校,有絲竹、京劇、衛生等組,該社1934年遷至五卅路口,不久撤併。抗戰勝利後,1946年,楊鏡秋來聖約翰堂任主任牧師兼任蘇州教區長,至1950年代初期。毛吟榿、江長川、朱味膄等老牧師亦相繼在該堂侍奉。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外籍傳教士撤離,並斷絕經濟聯繫,聖約翰堂由中國教牧人員管理,走上三自革新道路。 1951年起,蘇州教會事業陸續改為公辦,除堂內宗教活動外,教會不再辦其他事業。 1955年,蘇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1958年,蘇州宗教界參加社會主義教育學習班,隨後掀起一場「獻廟、獻堂、獻產」的運動,聖約翰堂等多處教會房屋都屬「包經租」範圍,於是1959年起,由房產局代租給蘇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院方曾在堂內辦護士培訓班、護士學校,後作為醫院禮堂,以後又改為民居。

改革開放後,各地教會陸續恢復活動。 1994年7月16日,經蘇州市政府批示同意,聖約翰堂房產歸還教會。因年久失修,堂內木結構已腐爛,地板被蛀空,樓梯斷裂,大堂屋頂也全部坍塌,遂進行了重修復原工程。

在修復工程籌備期間,得到政府撥款,信徒奉獻並得李仲覃牧師的外孫楊麟先生慷慨相助。 1996年10月,聖約翰堂開始修復教堂工程,歷時十五月,於1998年5月竣工。教堂恢復原容,莊嚴肅穆,聖約翰堂歷經百年滄桑,煥發新生。 1999年,聖約翰堂成為蘇州市基督教兩會辦公所在地,同時擔任江蘇省基督教蘇南義工培訓中心。 1998至2000年間,江蘇省基督教蘇南義工培訓中心在聖約翰堂共開辦了四期義工培訓班,累計171名學員參加。分別來自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揚州、泰州、南通等蘇南、蘇中的八大市教會。其中有不少學員現已成為各地教會的骨幹力量,有的還成為各地基督教團體和堂點的負責人。

2003年聖約翰堂獲準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同年,宮巷堂因教堂房屋大修,宮巷堂的所有宗教活動搬至聖約翰堂。 2005年10月,宮巷堂大修完成,宮巷回堂遷。2005年11月6日,聖約翰堂正式複堂。2007年成立第一屆堂務管理委員會,信徒數量逐年增加,聖約翰堂於2009年實施小組化牧養,依信徒年齡劃分常青、中年及青年三大牧區,依功能設有聖禮崇拜部、牧養關懷部、迎新培訓部、文字活動部、行政後勤部等部門,並有各類團契各式小組40多個,活躍近200位參與各種義工服事的弟兄姊妹。2020年6月,聖約翰堂再次大修,歷時六個月,於當年平安夜回遷,弟兄姊妹在大廳慶祝主耶穌的降生。

國內外基督教界紛紛前來訪問交流,並參觀教堂。來訪的有英國前坎特伯雷大主教倫西博士,世界基督教聯會總幹事,以及香港基督教宣教同工聯合會、美國弗吉尼亞教會、美國衛斯理神學院、韓國基督教教會協議會、美國聯合衛理公會「和平之旅」青年訪問團、美國舊金山神學院、美國庫克基督教出版集團、加拿大Knox College、美國聖經公會、台灣基督教協會、香港華人基督教聯合會等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基督教訪問團。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政道博士曾三度來聖約翰堂,其家族成員也多次來訪。聖約翰堂修復以前,李政道博士即來到過這裡。其後,2000年6月19日和2005年10月18日,李政道博士先後兩次訪問並參觀了聖約翰堂。第二次來聖約翰堂時,李政道博士充滿深情地說,他這次來是故地重遊。他向同行的兒孫一字一句地誦讀保存在聖約翰堂內的《紀念李仲覃牧師碑》碑文,並自己用英語翻譯。他向晚輩介紹說,這是你們的祖輩工作、住過的地方。李博士對蘇州修復祖父任職過的聖約翰堂表示十分感激。


歷史人物

潘慎文(英文:Alvin Pierson Parker,1850年-1924年),美國監理會在華傳教士。

1850年8月,潘慎文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因家庭經濟拮据,大學未畢業即去工作。 1875年被監工會派往中國傳教,先在上海幫助藍柏傳教,同時學習中文,隔年到蘇州。 1879年,他接手了曹子實辦的走讀學校,將其遷至天賜莊,改為寄宿制,命名存養書院,培訓華人牧師,自任監院(校長)。 1881年,潘慎文在天賜莊折桂橋弄口建起監理會在蘇州的第一座教堂,稱為首堂,有400個座位,後又添建一段,增加了200個座位。民國初年拆除了首堂,改建為蘇州聖約翰堂。 1884年,潘慎文擴大存養書院校址,提升程度,更名博習書院。 1896年任上海中西書院院長,1906年辭職。1883年,潘慎文夫人也在天賜莊創辦了蘇州第一所女子學校— 冠英女塾。

毛吟槎(1891~1992年) 蘇州勝浦鎮北里村人,於1923年任聖約翰堂牧師,協助主任牧師李仲覃。 1924年任監理會年議會辦《福音光》刊物(一說:聖約翰堂主辦)主編。 1925年,毛吟槎在聖約翰堂辦的社交組織「益德會」任職,當時益德會於濂溪坊內設夜校,有絲竹、京劇、衛生等組,該社1934年遷至五卅路口,不久撤並。任職期間,他支持鐵機紡織工人反對資本家剋扣工人工資的罷工鬥爭獲得勝利,又動員工人捐錢支持「五卅」慘案中上海的死難工人家屬。1936年3月6日,毛吟槎與馮玉祥將軍組成“抗日戰爭基督徒全國聯合會”,馮玉祥將軍當選為會長,毛吟槎當選為副總幹事,在後方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作為監造會5代表之一,毛吟槎到南京參加美以美會選舉會督的盛典。毛牧師親身經歷了齊盧戰爭、五卅運動、抗日戰爭、三自愛國運動的發起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
創立蘇州第一所工人俱樂部「友誼社「與馮玉祥將軍組成「抗日戰爭基督徒全國聯合會」曾擔任抗日戰爭基督徒全國聯合會昆明分會總幹事,與馮玉祥將軍共建「敬善中學」。

江長川(1884—1958年) 衛理公會在中國最早按立的一批華人會督之一,中國上海人,曾為蔣介石施洗。 1920-1923年擔任蘇州聖約翰堂牧師。1922年召開基督教全國大會,成立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江長川當選為副會長。會址設在上海。 1923-1931年任上海崑山路景林堂牧師。1927年,受到北伐戰爭的影響,東吳大學中國學生熱烈地投入“收回教育權運動”,美籍校長辭職。 7月,組成以江長川為會長的董事會,向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即中央大學)呈請註冊立案(當時仿效法國實行大學區制)。 1954年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時,江長川任副主席。 1958年在上海病逝。

楊鏡秋、朱味腴-詩歌牧師
楊鏡秋(1897-1984年)江蘇常州人,1946年,任蘇州聖約翰堂牧師,兼任蘇州教區教區長、蘇州市基督教聯合禮拜籌委會副主席等職。楊牧師神學造詣豐厚,對中國傳統文化也充滿熱愛,常用古典詩詞的創作讚美詩。 「明星燦爛夜未央,伯利恆城在睡鄉,野外牧人見異象,天上皎然發大光」…這首內海內外華人基督徒廣為傳唱的聖誕詩歌《明星燦爛歌》正是楊鏡秋牧師的代表作品,收錄在《讚美詩(新編)》中,同時收錄的還有他創作的《浪子回頭歌》和《受難聖言歌》。
朱味腴(1890—1986年)江蘇無錫人,先後在無錫、宜興、蘇州、上海、湖州、太倉、常熟等地宣揚福音,也曾擔任太倉、常州兩教區的教區長。其所作讚美詩《聖夜靜歌》收錄在《讚美詩(新編)》中。

建築介紹

聖約翰堂院內建築主要有教堂一棟三樓、教師大樓一棟等。
左右2處側樓比肩參差而立,拱衛著中間主體的哥德式樓層,中樓層上下2排是整齊對開的拱形飄窗;一扇門簷內嵌篆刻古體「聖約翰堂」四個大字,落款民國四年。
沿街為教堂南立面。鐘樓立面的實體牆部分有局部外凸的實體牆造型。南立面中段有突出立面的山牆面,開設外觀為通高兩層的半圓券玻璃花窗,內部又以尖券將其一分為二。
教堂正面青磚採用一順一丁的方式砌築,白色勾縫。中部主入口大門上方裝飾三角形門楣,中書「聖約翰堂」;兩側為對稱的長方形窗,二三層中部為四連半圓拱形窗,三最頂端為三角形山牆。
西側的鐘樓是教堂的最高點,約19.7m。
由主入口進入教堂,正中四扇玻璃花窗,門廳中央懸掛著由硃砂著色的木匾,上書「元始有道」、「本堂益賽會仝人謹立」字樣(益賽會:又稱青年益賽會)。匾額下方的彩色玻璃窗呈現出聖經中創世紀故事。首層高3.9m,兩側有對稱半圓拱門,可進入小聚會廳,大廳整潔有序,辦公室、閱覽室、接待室、詩班練唱室分列在廳堂左右,各盡其用。大廳兩側牆上陳列著教會歷史簡介。大廳中央是一小型聖台,下設長條座椅數排;聖台後方是會議室,呈長方形,四面牆上陳列著的是聖約翰堂信們自己書寫的各類書畫作品。
教堂在功能上由兩部分組成:西側的垂直樓梯間及東側的主廳及附屬房間。平面採用巴西利卡式,東西長32.7m,南北寬19. 2m。
主廳位於二層,為兩層高空間,可同時容納200餘人。正對面是聖壇,後面兩排座椅內八字形,聖壇以「半圍合」形式佈置。排椅架空下部的空間為辦公室、設備間。教堂頂部分別有兩種不同的結構形式:西側樓梯間採用的是鋼筋混凝土樓板平屋頂,東側主廳部分為鋼結構屋頂。
樓梯轉角處另有嵌入牆體的紀念碑文與落地窗垂直而立。二樓門廳內,朝西窗上的彩玻呈十字形,每每夕陽西下,門廳的地面就會恰如其分的捕捉到彩色的光影,像一抹彩虹投射在湖面。

0 replies

Leave a Reply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