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堂位於江蘇省蘇州市養育巷349號(慕家花園口),是美南監理會在蘇州創建的三個主要教堂之一,另外2座是宮巷的樂群社會堂和天賜莊(十梓街東端)的聖約翰堂。

1889年,美國監理會女佈道會金振聲牧師(女)在申衙前(今景德路中段)建“三堂”,後移長春巷,並於1924年5月由美籍韓明德牧師(女)移建於養育巷,並更名為救世堂。 1959年,因教會實行聯合禮拜而關閉。教堂主體建築內部結構被新華書店改建當倉庫,後來又出租給婚紗店,後部附屬建築被兒童醫院當作員工家屬大樓。2004年12月23日,被列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築。2010年,蘇州市基督教兩會依法將救世堂收回,同年修復後命名為慕家花園堂,至12月12日復堂。

救世堂後面的第十六中學,是於1889年由金振聲牧師(女)創辦的教會學校,原名“長春學堂”,後更名為“英華女中”,1960年更名為“蘇州市第二初級中學”,1971年改名為“蘇州市第十六中學”。根據1959年前在救世堂禮拜的信徒回憶,救世堂門前原本有一大院,院內有附房,院子中央有一顆很大的塔松,教堂入口處有放置五排座位的二層閣樓,南北兩側有樓梯可上下,堂內為拱形圓頂結構,牧師在台上講道時,餘音繞梁,不絕於耳,當時由湯模牧師和周瞬華傳道(女)牧會。

教堂群佔地2538.67平方米,建築面積2257.49平方米。現存救世堂其實是三幢民國時期翻建的建築群。東側沿養育巷路的是禮拜堂,西側兩座兩層樓高的歇山式屋頂建築是早期的牧師樓,現已改為民居,整個教堂建築群呈倒“L”型佈置,並在牧師樓南側圍成一個小院子。禮拜堂的北側、南側現已為民居樓,西側與牧師樓之間的空隙,也被加蓋出來一間房。經過時間的推移,整個建築群只有東側沿著市政道路有出口,其他三面則被其他所建築包圍。

救世堂的平面呈矩形佈置,平面佈局構成簡單,四面牆體採用紅磚混砌,內部設置了鋼筋混凝土柱用於支撐二層樓板。教堂東側為主入口,並設置了三個大門,中間的大、兩側的小,入口處設有屏風,再往後便是大廳,內設數排座椅,南、北兩側分別設有兩個疏散門主要功能用於禮拜、聚會等大型活動。大廳西側盡頭是聖壇和講台,講台南側開設小門,通往室外,北側有一個設備用房。首層入口處北側有直通二樓的樓梯,二樓由走廊分開成南北兩側的辦公用房,西側端頭有樓梯能直通室外。

教堂坐東朝西,東側入口為混合結構建築,紅磚一順一丁式扁砌外牆,歇山式屋頂四坡落水,紅平瓦覆蓋。東牆頂部樹立十字架。教堂的室內也十分簡潔,牆面和天花板都採用純白色塗料進行簡單的粉刷,一層進門就是一個禮拜堂,二層房間主要是辦公和一些小的輔助房間。

救世堂的歷史可追溯至1889年,最初設在申衙前,1924年遷移到養育巷。牆角基石上書寫「前有禮堂,已逾廿稔,不敷應用,更謀推廣,購地鳩工,斯堂乃成」及「監理公會、救世堂、民國十三年五月」字樣。

朝南一面碑上寫著:
前有禮堂,已逾廿稔。
不敷應用,更謀推廣。
購地鳩工,斯堂乃成。

0 replies

Leave a Reply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